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备土木工程学科(建筑工程方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在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工业、民用建筑工程结构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
1、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1)掌握扎实的数学和力学基础理论,熟悉工程地质和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种结构的受力性能、适用范围、设计方法和构造要求。
(2)掌握工程制图、工程测量、结构试验等多种技术手段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和外语交流能力。
(3)掌握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熟悉工程建设的主要法规和技术标准,具有适应土木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多种岗位技术工作的能力。
2、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
(1)运用所学知识从事土木工程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能力,能解决土木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具有信息获取能力,能追踪土木工程建设一线中的问题和最新经验,追踪土木工程建设和科研的最新成果和最新理论,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熟悉本专业工程系统结构。
(3)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不断接受国内外新思想、新理论。
(4)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扩充知识,拓展领域,适应相近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汉语和藏语的双语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基本掌握一门外语,熟练运用辅助语言(图、表)表达设计思想。
3、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结构
(1)政治思想素质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精髓,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格素质。
(2)道德品质素质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热爱劳动、爱岗敬业、乐于助人,能与人和谐相处。
(3)工程师素质
具有认真、严谨、耐心、细致、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自信热忱、敢于担当、勇于面对困难的品质,不断学习、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4)人文素质
具有较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5)身心素质
具有健康的体魄、全面发展的身体耐力与适应性、合理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规律,具备稳定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鲜明独特的人格力量。
三、从业范围
毕业生可在设计单位、施工企业、高等院校、政府职能部门、各类开发公司等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与研究、施工技术与管理、基本建设管理、工程咨询、工程质量监督和监理工作。
四、主干学科和相近专业
主干学科:力学、土木工程;
相近专业:水利水电工程。
五、主干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画法几何及土木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工程地质、工程测量;
专业主干课程:土木工程材料、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概预算、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房屋建筑学等。
六、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
学位: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七、专业教学计划
见附件1中2014级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一览表。
八、集中实践环节
见附件2中2014级土木工程本科集中实践环节设置一览表。
九、学时分配与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教学计划课内总学时为2640,其中:第一模块课程学时占总学时46%,第二模块课程学时占总学时29%,第三模块课程学时占总学时9%,第四模块课程学时占总学时9%,第五模块课程学时占总学时7%。全学程中,理论学时占93%,实验学时占7%,课内集中实践教学34周。本专业学生毕业应取得的最低学分数为172学分,其中必修148学分,最低选修学分数为24学分,课内集中实践环节为34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