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因为驻村 我有了闪光的金色故事

发布日期:2021-11-08    点击:

 
 

   2021年是特殊而重要的一个年份。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也是巩固拓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始之年。谋好大局、布好全局、开好新举意义重大而深远,全体驻村干部切实做好驻村各项工作更显得格外重要。就在这年的4月4日,我作为西藏农牧学院驻察隅县察瓦龙乡第十批驻村工作队总队长、驻邓许村工作队队长,带领1名副队长和1名队员来到了驻村点,开启了我的驻村工作。
   先从一点感想说起。对于我而言,刚到驻村点的时候,面对崭新的工作生活环境、全新的工作生活模式,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充满着的期待。回顾出发前党组织的要求、学校领导的嘱托、广大师生的希望,再面对基层群众的期待、基层干部的厚望,我更加觉得驻村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了解村情、走村入户掌握民情、群策群力谋思路,团结合作促发展,渐渐进入了角色,慢慢有了状态,工作徐徐拉开了帷幕,点点有了成效,滴滴有了收获。充实忙碌的工作、惬意愉悦的生活、新鲜挑战的心绪,使我感觉驻村时间走的飞快,七个多月的时间已经成为“过去时”。
   现在,回顾总结前一段的驻村工作,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得到了乡村干部的认同与赞誉,受到了基层群众的欢迎与肯定,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驻村是一次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干部学习的宝贵经历。自己也感受太多、体会很深、收获更多。如果让我说个发生在身边的驻村故事的话,我能讲出很多让我感动的故事和让别人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因为鲜活真实、有血有肉很有感染力,因为是在为民服务中书写的,所以又是闪光的金色故事。

1为达瓦和村里的老奶奶
   牢记嘱托担使命。我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作为西藏农牧学院驻察隅县第十批驻村工作队总队长、驻察瓦龙乡邓许村工作队队长,我的老家虽有年过八旬的双亲常年卧病在床需要有人身边照顾,年过五旬的自己身体也欠佳。但我舍小家顾大家,坚决听从使命召唤,服从组织安排,奔赴到远在离学校整整两天汽车路程的察瓦龙乡邓许村来开展驻村工作。在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庆的重要时间节点,留守岗位组织村里群众开展庆祝活动的我,未能陪护在生命垂危的老父亲身边照顾尽孝,乃至过世时与老父亲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这也成为了驻村期间我的唯一遗憾。自古忠孝两难全,革命理想高于一切。相信家人和老父亲都能理解我的,我也化悲痛为力量,更加珍惜弥足珍贵的时间加倍努力工作,努力不再留下其它任何遗憾。
我是一位“糖”先生,需要长期服药维持血糖稳定。办理的特殊门诊起了给与我很好的药物治疗保障,但是驻村后没法每月按时领取药品。常常因为缺药而不能吃药,常用的办法就是把一天的药当三四天的药来吃。后来我又想出更好的办法,那就多锻炼、多干活、少吃多餐,这也是我在驻村期间最大的困难。面对这些挫折和困难,我没有退缩、没有气馁,反而拿出更加坚定的意志力坚持下去、克服下来。因为,在我的心中装着使命、肩上扛着责任,我必须牢记使命嘱托,积极担当作为,珍惜宝贵驻村机会,抓实抓细七项任务,认真落实重点工作,一心为民办实事,谱写新时代助力乡村振兴的好干部好故事。

2为达瓦组织开展疫情防控部署会
   撸起袖子加油干。对于满怀坚定信心、秉持执着精神的任何一名驻村干部而言,如果要想从“零”开始做起、从“新”起点走起,靠的基本功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善于学习。驻村后,我主动积极与包村干部、村“两委”干部、致富带头人和村民群众联系对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走民主渠道,问计策于民,认真学习掌握村情民情和党的各项惠民政策。
   通过座谈交流、专题研讨、走访群众,我了解驻村点的基本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先后协助村“两委”、村党支部健全完善了30多项岗位职责、管理办法、方案预案等制度措施,更新完善村民各类基础数据和基本信息,建立25个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工作台账,12个党史学习教育台账,28个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台账,各项工作分门别类整理归档方便查找、总结,每个台账附以目录便于查阅、检查,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台账齐全,内容详实、目录清晰。我挖掘和总结1个经典地方红色史,汇编1册邓许村历史沿革和发展史,撰写121期活动简报和9篇驻村故事,其中6篇被自治区和林芝市强基办新媒体刊载报道。

3为达瓦组织召开邓许村产业项目建设研讨会
   经过深入社会调研,认真研究探索产业振兴可行性思路和方法,我对村集体产业、个体项目进行全面摸排,根据最新政策和实际需求,指导村“两委”策划生产发展、产业项目、农村基础设施、扶贫贴息等各类项目建设方案9个,其中3个集体产业项目得以获批正在建设之中。
   我积极团结带领全体队员,聚焦驻村“七项职责”,配合村“两委”、乡村专干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工作中始终突出“人民至上”,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实践锻炼活动结合起来,把党性锤炼与为民办实事有机统一起来,把学习收获和思想提高贯穿于全部工作、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坚持从大事着想、小事做起,在办实事、解难事、破难题、攻短板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截至11月上旬,累计开展了各类活动220多项。
   经过不懈努力,驻村点的各项工作有了新的起色和提高,党建工作、驻村工作、党史学习教育、乡村振兴等工作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得到了其他驻村工作队的认可赞许。以致今年在察瓦龙乡,出现了各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除了要参观学习示范村外还要到邓许村来考察交流、学习参观的新气象。我们先后接待了10个驻村工作队的来访,大家相互交流经验、分享经验和故事,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一同发展。

4为达瓦协助村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我为群众办实事。我热爱邓许村这片热土,扎根农村一线、心系村民群众,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办群众之所盼,沉下身、静下心,认真思考如何更好服务群众、依靠群众、带动群众,积极帮助村干部树立威信、提高能力、提升水平;认真开导致富带头人打开思路、开拓眼界、创新发展;教育引导建档立卡户和边缘户树立自信、学好用好政策、敢于大敢尝试;时常关注五保户和低保户等特殊群体的看病与温饱、问寒又问暖。截至11月上旬,累计开展了为群众办实事140多件,处置清除急难险情4起。
   “为了群众一切,一切为了群众”和“群众事情无小事、与群众打成一片”是我秉持的工作理念。在“我为群众办实事”中我坚持热爱驻村岗位、热爱人民群众,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基层,用爱心感动、用恒心打动、用真心帮助、用热心服务、用诚心感染。其中,关爱特殊群体是我常惦记在心中的一件重要事情。我经常在乡里办事回村时,为孤寡老人姆弟、尼玛顿珠买上热乎乎的馒头和耐存的饼子送到家中,每当在村里做了一顿可口营养的饭菜,我会首先盛上一碗端到姆弟和尼玛顿珠老人的餐桌上。姆弟老人饮水和吃饭不方便,我就为她及时安装自来水管道和购置圆桌;尼玛顿珠老人生病了,我就从乡里买药送到他的手里,耐心讲解使用说明、嘱咐其按时吃药保重身体;建档立卡户姆拉一直有个拥有一部手机与家人电话联系、视频聊天的心愿,为了实现她的这个不是很高的愿望,我就把自己的另一部智能手机赠予她,带她到乡里办理了办卡手续,并为她预交两个月的话费;走村入户中,我还经常为老人和孩子送去美味食品与可口饮品……
 
5为达瓦慰问困难群众
   党群干群心心相连。所有的点滴关爱、辛勤付出,一片爱心、一丝温暖,邓许的村民群众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热情好客、友好善良的村民时常从家里拿出酥油茶、青稞酒、糌粑、酥油、鸡蛋、牛奶、猪肉、饼子、蔬菜送给工作队食用,先后累计达到了170次之多,有好几次同一天竟有两三家同时送来食物,村民的善举可真让我感动而惊喜。
   眼睛不好使的姆弟老人一大早就从家中蹒跚走到村公房专程给工作队送来一杯自酿的甘甜米酒、一袋新鲜的玉米糌粑。糌粑都是附近亲戚送给她的新鲜糌粑,她却舍不得自己吃,为表达谢意和感恩一心急切送给我们工作队。这一切都以一种最高的待遇、最厚重的礼遇来褒奖全心全意为他们积极办实事的工作队,堪比最高的赞誉、媲美最美的赞许。为此,我的一个真切感受是:村民的热情、村民的期待、村民的淳朴、村民的善举都是我们干好工作的动力,不认真工作、不好好服务,必将辜负村民群众的一片好心,真的愧对邓许村的乡亲们。
  礼尚往来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归还村民给与我们食物所装的瓶子、盒子总不能空着手。我可是一位有心人那,归还村民的东西时,我会装上罐头、水果和干粮来一一答谢,以表感恩。我和我的队友吃了百家饭,村民们分享到了我们的礼物,大家常此往来共享快乐,不断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情谊、建立了深情。
 
6为达瓦跟群众拉家常
   常怀感动之心、心存感恩之情、共筑团结之基,是催生内在动力、激发工作热情的源泉。说到感动我的内心的事情,让我侃侃而谈、津津乐道的故事太多太多。下面的这几个事情更应该和大家说说了。村党支部书记尼玛江村自学文化提高素养,集体劳动次次冲锋在前,扛最繁重的任务、干最辛苦的工作、趟最湍急的山水、争最危险的事情;致富带头人格玛桑珠一心想着如何带动大家致富奔小康,在收听收看习近平总书记西藏考察调研的新闻报道后感言:“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心里装着我们人民群众”;在组织动员村民群众根据辖区党委要求推广种植羊肚菌时,针对大家的顾虑和忐忑,村干部尼玛江村、罗布次仁、致富带头人格玛桑珠和次仁纷纷报名申请,想着今年带头示范种植给大家看,希望翌年大家也跟着干;工作队入户走访慰问建档立卡户索朗、益西、赤列、尼玛平措等的时候,当问起眼下的困难时,他们纷纷激动地说道:“有了党和国家的扶持政策,我们没有任何困难,感恩党的关心,感谢国家的照顾”。这样的感人故事在邓许村的每一天都在发生着,还将继续演绎下去。而我作为见证者而欣慰,作为参与者而自豪。
   我认为,驻村是一次难得的人生宝贵经历,它是一次向人民群众学习的机会,一次自己接受基层实践锻炼的机会,一次锤炼党性修养、检验政治品质、践行宗旨意识的机会,自己能够身在其中、贵在坚持、志在接续,真的感到无比自豪。只要一心去做,村里每天有干不完的事情,有些时候一天加班加点也都干不完,逐渐流失的时间真让我犯愁。我的工作从早上起来干到晚上深夜、从周一干到周日成为常态化,“白+黑”和“5+2”已然成为了日常习惯,已经完全没有了8小时工作制和“今天是周几”的概念。冥冥之中我已全身心投入到了我的驻村工作之中,不亦乐乎!

7为达瓦帮助群众剥玉米
   厚植人民情怀。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邓许村驻村工作队队长,53岁的我可谓是察瓦龙乡25个驻村工作队中年纪最大的,是名副其实的“大叔”级别的驻村干部。可别看我的年纪大些,我的干劲一点也不比年轻干部弱。我积极参与村里集体活动,在抢险排难的重要工作中亮出党员身份、标准、承诺,带头冲锋在前,一直率先垂范,在经常性的党员志愿活动、集体公益活动、安全卫生活动中,在处置抢险救灾、抗汛排险的突发事件中,我既是组织动员者,又是参与实施者,更是先锋带头者。“不怕累、不怕苦、不怕脏”就是我秉持的精神,“与村民一同干活做事、一同歇息野餐、一同分享喜悦与收获”是我一贯的作风。“汗流浃背、满头大汗、手长茧子、手皮磨破”就是埋头苦干、奋勇而为的真实表现。现在,我古铜色的肤色更加黝黑了,之前富态的身躯更加健硕了,徒步行走时的步子更加矫健有力了。早起锻炼、正常作息、合理膳食、劳逸结合成为了常态,我开始津津乐道地说:“现在的我状态很好,这一切得益于这段宝贵的驻村经历。”
   每当走在村中与群众打招呼或者走访群众拉起家常时,小孩子们喜欢亲切地喊我:“领导叔叔”,小学生们叫我:“领导、老师、阿哦(方言叔叔的意思)”,村民称呼我为:“队长、书记、干部”。我这个很普通的一个名字“达瓦”,此时一下子被赋予了太多内涵。村民也竖起拇指说:“你真好”。我从这事中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村民群众视自己为组织的象征、服务群众的使者、优秀干部的化身、党群关系的桥梁、干群联系的纽带,身为驻村干部的自己也就肩负着党组织的重托、村民群众的期待。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上,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对标对表驻村职责、组织重托、村民群众期待,时刻警醒自己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积极作为。
 
8为达瓦和驻村队员走在入户宣讲的路上
   振兴乡村谱新篇。西藏农牧学院作为察隅县察瓦龙乡邓许村的派驻单位,有着独特的优势,我和队员以西藏自治区乡村振兴研究院成立在西藏农牧学院为契机,牢记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和服务西藏“三农”的使命担当,把驻村工作与学校服务西藏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有机结合,发挥学校科技和智慧优势。先后争取到了六批次的学校领导专家组到邓许村开展社会调研、农村调查、技能培训和农需物资捐赠,很好落实了县处以上领导干部结对帮扶措施,在邓许村扎实开展了政策理论宣讲、养殖种植技术培训、帮扶慰问结对亲戚等工作。

         9为达瓦联系派驻单位教授群众温室大棚种植技术
   同时,积极与学校寻求乡村振兴产业项目的指导与合作,推进壮大发展邓许村的经济产业;发挥学校培养和输出人才的优势,对村内未就业大学生给予帮扶指导,建立邓许村大学生25人微信群,在群里加强就业指导帮扶,利用学校教育教学和就业资源累计推送80余条就业讯息和政策解读,开导就业心里,转变就业观念,宣传就业政策,为未就业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贡献了力量;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把学校丰富而成功的党建思政经验借鉴运用到村里,加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了文化提升和能力提高,加强了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群众基础。
 
 
10为达瓦联合派驻单位专家教授群众果树种植技术
   通过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共同的积极努力,今年邓许村申请立项蔬菜温室大棚1项、养鸡场1项、石榴种植1项,2个项目正在建设之中,1个即将建设;村集体以合作社牵头村民参与自筹资金正在种植60亩的羊肚菌。另外,我们正在积极筹划下一步的发展计划,1个“察瓦龙农夫”农家乐项目、1个察瓦龙农耕文明博物馆项目正在规划设计。所有的这些,都是邓许村的新景象、新希望。邓许村发展壮大集体产业阔步走在乡村振兴大道上的步伐更矫健、道路更宽广。
 
11为达瓦联合派驻单位专业人员教授群众牲畜养殖技术
   任重道远砥砺行。新时代、新使命。我将一如既往地坚守初心、履职尽责,牢牢抓住创先争优强基惠民这条主线,加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抓好干部群众思想建设,强化落实驻村工作任务,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不断进取、锐意创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努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让邓许人增添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让邓许村长治久安、高质量发展。
 
   作者:达瓦
   职务:驻村工作队队长(西藏农牧学院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友情链接: 西藏农牧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 动物科学学院

版权所有:© 2015-2016  西藏农牧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  地址:西藏林芝市巴宜区育才西路100号  邮编:8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