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教研室为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科学把握所受课程的主要任务、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与其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于4月28日进行全教研室教师的说课和听课总结,未在学校的老师要求将授课内容发至教研室qq群类,并发表讨论意见。
一、说课与讨论
1. 何燕:《普通遗传学》
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懂得利用遗传学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生物性状变化原因及规律;掌握遗传物质变化机理;了解现代遗传学基础知识和前沿发展动态;掌握细胞质遗传特点及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机理及应用;为植物(动物)育种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正确认识课程性质、任务及研究对象,对基础知识有一个总体掌握;牢固掌握基本概念,了解前沿发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为成为有全面遗传育种知识体系的专业技术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课程关系:基础课程为《高中生物》、《植物学》、《生物统计》,为《作物育种学》奠定理论基础。
普遍学生表现基础较差,学习困难、缺乏逻辑思维。
2. 宋丰萍:《西藏作物栽培学II》
《西藏作物栽培学II》是农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专业核心课。学习和研究作物栽培学的目的,在于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并针对具体的环境条件,探索作物丰产优质的客观规律,寻求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改善和创造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通过对学生的理论教学、实验、实习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较全面的作物栽培理论,较熟练的农业生产技能,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了解农业生产现状、发展方向,作物的起源、分类、分布,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作物的产量和生产潜力,掌握作物温光反应及在生产上的应用基础上,重点掌握青稞、小麦、油菜、马铃薯、豌豆、玉米等西藏主要作物的生产、分类、品种及生长发育规律及配套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更加注重西藏生产实际学习栽培技术。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作物遗传学、土壤肥料学、气象学、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等为本课程的基础课程。
本科课程学习中,学生往往觉得栽培技术枯燥乏味,必须与各环节的实践实验相结合。
3. 蒙祖庆:《普通遗传学》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学习基本的生物遗传规律和遗传机理,为《作物育种学》等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要求:了解遗传的细胞学和分子学基础,掌握减数分裂、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了解基因与发育、基因与进化的关系;了解各种遗传工程;理解遗传学三大规律,对染色体、基因、群体等不同水平的遗传现象的研究方法和结论;熟练掌握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其遗传学意义,并熟练掌握这些规律的生产实践意义;掌握基因突变的原理及基因突变在育种实践上的应用;掌握染色体变异(包括数目变异与结构变异)及其在育种实践上的应用;掌握细胞质遗传的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掌握基因工程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在多届教学中的感受是学生的基础较差,区内区外混合班存在两级分化严重,授课需要照顾基础好的和差的。
4. 王建林:《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是农学及相近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解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学习本课程不仅为学习农学专业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打好基础,而且所学知识可用于农业生态综合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中。
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功能;熟练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掌握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作用规律;熟练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了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技术、指标体系。
高等数学、植物学、农业气象学等为本课程的基础课程。本课程为作物栽培学、耕作学等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
教学体会:必须给学生灌输一种思想----生物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个较为复杂的动态的生态系统中。解决农业(作物)的问题不能就是论事,学会系统的科学思维。
5. 冯西博:《普通遗传学》第九章
学习目标:了解近交、自花授粉、异花授粉植物;理解自交和回交的遗传效应及推理;理解纯系学说内容;理解杂种优势表现及遗传假说;了解近杂种优势在遗传学上的利用;重点难点:自交和回交的遗传效应及推理杂种优势表现及遗传假说。基本概念部分的教学结合图片让学生理解记忆。本部分教学要结合运算公式计算和图片加深学生理解。从而突破重点难点。重点讲解纯系学说的原理及意义,结合课本表9-3讲解。
撰稿:农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