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中,西藏农牧学院植物科学学院师生扎根高原沃土,以实际行动践行“产业筑基、文化铸魂、人才强本”的乡村振兴战略。2025年6月3日,经过学院党委行政的精心安排和研究生本科生创新团队的策划实施,在学院党委书记达瓦、顿珠罗布副教授的具体指导下,学院9名研究生与3名本科生依托创新项目共同组成志愿服务队,深入林芝市嘎拉村及立定村,开展以“三元文化”传播为引擎的乡村振兴实践活动,通过科技赋能、政策惠民、文化浸润三大维度,展现新时代涉农高校学子的责任担当,为雪域高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作为西藏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西藏农牧学院始终立足“农”字特色,将课堂延伸至基层。针对部分基层干部在数字化办公中面临的技能短板,志愿服务队精准发力,以“AI软件应用推广”为重点,精心策划组织了专题培训。本次培训创新采用“理论讲解+实操演练”模式。志愿者通过PPT演示、案例剖析与互动问答,系统讲解了AI助手在智能处理文件、自动生成会议纪要、高效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等日常办公场景中的实用技巧,并特别强调了数据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的规范操作。为最大化培训效果并方便村干部随时学习回顾,服务队成员还专门制作了详实的藏汉双语培训讲解视频。此举有效降低了学习门槛,促进了村干部对智能软件工具的理解并提升其应用能力,为基层治理智能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打通惠民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团队成员深入调研村民需求,结合教育、医疗、生态等领域最新政策,编制了《惠民政策宣讲手册》。手册采用“藏汉双语”的形式,其内容主要围绕教育、医疗、养老、生态四个板块。活动过程中,由两名藏族同学分别带队入户,以“拉家常”的方式为村民解读手册内容。活动期间,团队共发放手册100余份,覆盖村民60余户,政策知晓率显著提升。

在嘎拉村,开展红色研学主题教育活动。展览馆里团队成员立足展馆丰富的历史脉络,创新打造了以“时间轴”为核心的研学手册模式。该手册精准构建历史发展轴线,将嘎拉村承载的民族团结故事与红色记忆有机串联起来,创新性地提炼和呈现了当地珍贵的历史片段。这一设计不仅丰富了展馆的教育形式,更通过图文并茂、脉络清晰的载体,让红色文化和民族团结故事得以更生动、有效地传达给参观者,显著提升了宣传教育成效。

在立定村,志愿队积极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从主干道到文化广场,再到农户院落,随处可见志愿者们手持扫帚仔细清扫落叶的身影,构成了一道服务乡村的亮丽风景线。志愿者们以实际行动响应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号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此举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更在共同的劳动中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凝聚了共建宜居乡村的合力。

此次志愿活动以“产业-文化-人才”三维支撑体系为架构,既锤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厚植了家国情怀。在活动中,研究生与本科生组成“1+1”帮扶小组,在AI宣讲、政策手册编撰等任务中分工协作,充分发挥研究生与本科生的结对帮扶、传帮带、共同发展的促进作用。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校地联动”机制,通过科技特派员制度、农技培训基地建设等方式,为西藏乡村振兴提供长效智力支持。

雪域高原的夏日阳光下,青年学子与村民并肩而立的身影,勾勒出一幅民族团结、共谋发展的动人画卷。当AI技术遇见传统村落,当红色文化浸润高原沃土,西藏农牧学院正以“三元文化”为笔,绘就乡村振兴的“形魂共塑”新图景,让青春在服务民族复兴伟业中绽放绚丽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