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全国所有地区实行登记管理,限制外来人员进入,可是却挡不住春天的脚步。为了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确保不误农时,保障夏粮丰收”号召,植物科学学院团总支科技创新部开展“抓农时,促生产”活动,积极联系指导老师,进行线上指导,在做好日常防护的情况下,指导成员投身农业生产,调查本地农业生产现状,用所学知识回馈社会。累积线上指导成员14人次,开展各类农业实践、专业服务工作27场次。
2017级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专科生,科技创新部成员白玛益西(学号:2017110301)在疫情期间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确保不误农时,保障夏粮丰收”号召,在做好日常防护的情况下,去往离家很远需要徒步登山才能到达的上察隅镇米古村、古巴村茶叶种植项目为村民提供技术服务。白玛益西实地观察发现当地茶苗成活率低的原因所在,提出改善米古村沙壤土和古巴村黏性土的解决建议。为村民讲解沟栽覆膜原理。边实操边教授当地农民土肥水的管理技术、地膜的覆盖方法以及肥料的使用注意事项,通过他自己的实际操作让农民更好的掌握种植技术,为当地累计服务达11天。白玛益西同志在发挥一个党员作用的同时,实现了更大的人生价值,用自己的知识回报乡亲、回报家乡、回报社会。在年前就利用寒假时间以技术员的身份前往察隅县察瓦龙乡26个行政村进行为期14天的果树管理、整形修剪、嫁接技术服务。以自己的言行展现了一个普通党员、一个当代青年应有的品质。

图1 白玛益西(右二)讲解茶苗栽种技巧

图4白玛益西指导果树修剪(疫情前寒假期间)
2017级园艺专业本科生,科技创新部成员高晓敏(学号:2017110301)家住石家庄市井陉矿区北寨村。由于当地现在气温较低,作物不能进行露天栽培,村民现在主要工作是育苗,以待温度回升播种。疫情期间高晓敏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进行走访询问和观察,发现村民育苗采用的方式较为简单:将种子撒在地里,浇上水,盖上塑料薄膜,用土压住即可。这类育苗方式夜间温度较低,很多喜温类种子发不了芽,且种子发芽时间长。她针对这种情况,运用自身所学知识为村民介绍示范效果更好的阳畦育苗园艺设施生产技术。在播种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村民育苗时舍不得丢弃会干瘪种子,会与饱满种子同时播种,干瘪种子萌发后会抢夺优质种子的营养,高晓敏耐心为他们讲解这样做的弊端,科学育苗,以提高育苗质量。

图6高晓敏示范阳畦制作二

图7高晓敏阳畦制作简易拱杆

图8高晓敏进行育苗播种
家住南充市蓬安县济渡乡帽盒山村的2018级园艺专业本科生,科技创新部成员陈慧琳(学号2018114115)意识到当前正处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也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农时不等人。她将云课堂转入实战演练,与村干部交流后了解到现在村里面进行的蔬菜瓜果早春育苗需要技术服务。陈慧琳结合自己专业所学在此次育苗过程中给村民讲解了几种育苗方法,与本村传统育苗方法不同的是,这次使用了在学校所学的温汤浸种技术,此方法耗时短,还具有灭菌作用,帮助村民进行了四季豆,豇豆,南瓜,苦瓜,丝瓜,哈密瓜的浸种覆膜工作。

图9 陈慧琳(左1)与村干部交流,了解农业生产情况

图11 陈慧琳(前1)帮助覆盖地膜
2017级园艺专业本科生,科技创新部成员党立(学号:2017110342)家住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坝镇建设村。当地村民正在春耕,党立在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参与其中,发现村民需要把去年的玉米根和塑料膜捡掉,翻土然后把土压实,而玉米根茬不能有效还田是因为残留农膜影响秸秆还田机作业。农膜残留既污染环境影响秸秆还田机作业又增加农民劳动量,针对这个问题,党立查阅资料并询问市场价格后给当地村民算了一笔“经济账”,推荐他们使用可降解地膜和液体地膜以科学生产,规范种田。
科技创新部成员尤宝、王林、段晓芳等成员也都积极投入当地农业生产活动中,以自身行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确保不误农时,保障夏粮丰收”号召,结合自己所学参与到植物科学学院团总支科技创新部开展的“抓农时,促生产”活动。
植物科学学院团总支科技创新部于2019年3月提出设想,2019年10月17日正式成立。成员主要由植物科学学院植保、园艺、农经、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设施农业与装备本专科学生组成,积极吸纳化学、土木、水利、能动、电气专业学生,利用学科交叉优势研究农业实际问题。此次“抓农时,促生产”活动由植物科学学院党委领导,敬志豪、秦丽老师负责实施。
云课堂结合实战演练,为家乡提供蔬菜早春育苗技术服务,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参与农耕生产是我们农科学子的义务,就地帮助村民进行农耕生产,是我们农科学子的福利与职责,望春暖花开日便是疫情消灭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