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是新生入学的必修内容之一。农经学科将两者融为一体进行教育,具有生动形象、潜移默化的效果,避免了单一思政教育可能的枯燥乏味,也规避了专业教育可能过深的接受难度。
2024年9月6日上午,农经学科在4204教室组织2024级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1个专业、2个领域的20名研究生(简称“三农”研究生)聆听了刘天平教授所做的新生入学思政教育专题报告《认识“三农” 服务“三农”》。报告从6个方面展开,(1)“三农”之简称,初步介绍了“三农”简称的命名、由来及与其他简称的比较和简称之好处;(2)“三农”之重要,通过由古代到现代、由国内到国外的详细介绍,不仅强调了“三农”的重要性,而且比较了不同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差异,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民为本”的初心和集中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3)“三农”新发展,主要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问题的新内容,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等主题。


如果说,前面3个部分属于认识“三农”范畴,那么后面3个部分则是从不同层面服务“三农”。(4)农经学科与专业发展,主要从全国层面介绍了农林经济管理学术硕士、农业专业硕士(农业管理、农村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等之间的差异与关联,以及农经学科与专业的发展布局,体会到农经学科为服务“三农”所做的贡献之大;(5)办学条件与发展历史,主要从本校实际出发,介绍了农经教研室的成立与发展、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的发展演变,重点介绍了研究生招生与培养的详细历程、培养要求和特色,进而了解西藏农牧学院办学之艰辛和我校农经学科成长之艰巨,服务西藏“三农”之成绩来之不易;(6)责任使命与学习规划,侧重从学生层面提出具体建议,纵观“三农”发展之历史,展望“三农”未来之天地,倡导研究生们应该树立历史使命感和发展“三农”责任担当,为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规划,养成良好的惯习品质,为服务“三农”掌握扎实的本领。


整个报告由远到近、由国内而国外、由宏大到细微,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与思政结合,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召。该报告持续3个小时之久,最后还回答了学生们的疑问,学生们获益匪浅。
撰稿:农经教研室
审核人:刘天平 宋连久 达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