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栏目
信息公开栏目
专业课程设置及选修课程

2014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16-02-22 10:06:38 点击: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备电力领域的电能生产、输送和分配以及使用能力,掌握电工和电机学、自动控制理论、电气运行和控制、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基本专业知识;能在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电力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和科技管理工作;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

(一)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1、公共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一定的体育、美育、军事和国防的基本知识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专业基础知识:具备电路、电子技术、电机学、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软硬件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专业核心知识: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电厂电气部分、高电压技术及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等课程,具备本专业所必需的实验、测试、设计等基本技能。

4、相关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水电站、经营管理、企业管理和相关软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等知识。

5、科学研究方法:掌握文献检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分析计算、工程设计方法,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

6、政策理论:熟悉国家与本专业相关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7、学术前沿:了解本专业范围内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前沿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的新方法。

(二)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

1、一般能力

(1)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2)计算机应用能力:熟悉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基本掌握1门计算机编程语言,具有信息数据库初步处理利用的能力。

(3)交流表达能力:具备基本的普通话、藏语言的沟通、交流和写作能力。

(4)外语能力:能够运用相关工具进行英语阅读。

(5)组织管理能力: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2、专业能力

(1)科学研究: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获得相应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一定的系统分析、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技能,初步具有科学研究的能力。

(2)调查和成果推广能力:具备电力行业调查、数据搜集整理分析的基本能力,成果推广的实际工作能力。

(3)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对西藏电力行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具备提供初步解决方案的技能。

(三)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结构

1、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与道德素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及联系群众、严谨务实的作风;具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责任感和为西藏经济建设发展而献身的精神。

2、科学与文化素质:了解人类文明史和科学发展史,了解中西方文化;熟悉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基本的文学、艺术知识和修养;基础科学技术知识等。

3、身心素质:具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我调节控制心理的能力,具有科学的信念,坚韧的毅力,奋发的精神等,具有健康的体魄和乐于锻炼的行为习惯。

4、业务素质: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踏实的作风。了解本专业有关学科的新发展、新成就,掌握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近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与素质。

三、从业范围

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在高等院校、电力科研院所、公司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方面的教学、科研、工程设计、科技开发等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工作。

四、主干学科和相近专业

主干学科:电气工程

相近专业: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

五、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电路、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自动装置、自动控制理论、高电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网监控与调度自动化等。

六、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

学位: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七、专业教学计划

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课程设置一览表

八、集中实践环节

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一览表

九、学时分配与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教学计划课内总学时为2703学时,其中:第一模块课程学时占总学时47%,第二模块课程学时占总学时20%,第三模块课程学时占总学时15%,第四模块课程学时占总学时11%,第五模块课程学时占总学时7%,理论学时数占91%,实验学时数占9%,集中实践教学30周。本专业学生毕业应取得的最低学分数为165.5学分,其中必修142.5学分,最低选修学分数为23学分,课内集中实践环节为30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