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高原生态研究所潘刚副教授等组成的课题组在中国林业科学院的资助下,通过实施“西藏早实核桃品种区域化及标准化栽培技术应用开发与示范”、“核桃优异种质资源保存与开发利用技术研究”(西藏部分)等课题,对西藏核桃种质资源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开展了核桃标准化栽培及越冬保护试验等研究,现已取得新进展。
课题组在西藏核桃主产区调查收集了西藏优良核桃单株种质资源130株,主要的核桃优良单株有麻达嘎(意为酥油核桃)、供阿达嘎(意为鸡蛋核桃)、亚达嘎、阿吉细达(意为贵夫人核桃)等,并将调查收集的50份核桃样品送往中国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分析室进行分析,其结果为:西藏核桃平均蛋白质含量为18.2g/100g ,平均脂肪含量64.1g/100g,对人体有利的亚油酸平均含量达34.66g/100g,油酸平均含量达15.23g/100g。为此,2011年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核桃种质资源》一书收录了西藏优良 核桃单株资源共20个,这为西藏核桃种质资源保存和西藏优良农家核桃品系开发奠定了基础。
针对西藏定植核桃幼树年年出现的“抽干”现象,课题组在分析西藏核桃幼树抽干原因的基础上,在西藏米林县、加查县等地采用棉布包裹、塑料薄膜包裹、竹筐+草、竹筐+草+塑料薄膜、生石灰+石硫合剂、聚乙烯醇熬液等六种方法对定植核桃幼树进行冬春季防抽干试验,现已得出初步试验结果:棉布包裹>聚乙烯醇熬液>竹筐+草+塑料薄膜>竹筐+草>塑料薄膜包裹>生石灰+石硫合剂。
此外,课题组还在林芝县结麦村征用300亩土地,开展提高西藏核桃种植成活率和保存率实验研究,采用不同大小定植穴、不同年龄核桃幼树进行核桃标准化栽培及越冬保护试验,研究核桃在土壤较瘠薄、河谷风较大区域的定植成活率和保存率、核桃的年生长状况和核桃定植后的抗抽干能力等。此项研究,将解决制约西藏核桃规模化发展的的主要技术问题,为西藏核桃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真正实现自治区政府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战略,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创造条件。

为米林县农牧民进行核桃栽培及管理培训

亲自带领村民进行核桃越冬保护

指导村民用涂刷法进行核桃越冬保护

村民进行核桃越冬保护

核桃越冬保护措施之一——棉布包裹

指导村民进行核桃越冬保护

为米林县农牧民进行核桃修剪、管理现场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