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藏农牧学院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等进入深水区,业已凝练出“十年行动计划”,着重实施“八大工程”,着力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思路。一年来,学校党委、行政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以及自治区教育工委、教育厅关于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农业教育的指示要求,紧紧围绕“高原生态、高原农业”两条主线,聚焦“种好一片地、养肥一头牛、种活一棵树”“三个一”,努力实现学科建设上的重点突破,推进西藏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提升生态安全监测信息化水平“三个支撑”,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新贡献。
一、聚焦种植业,“种好一片地”,实现学科建设上的“重点突破”
2017年12月底,学校与山南市委、市政府及市农牧局达成共同打造隆子黑青稞产业的共识。2018年3月,以学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特色农业”协同创新方向为技术支撑,确定山南隆子县黑青稞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实施方案。通过多学科协同攻关,成功研发高原黑青稞新型栽培模式,黑青稞栽培专用的新型农业机械,新型土壤调理剂、肥料和新技术,该集成技术所种植的隆子黑青稞与当地群众常规种植方法相比,田间出苗率提高到95%以上,倒伏率控制在10%以下,单产由不足200 kg/亩提高到300 kg/亩,每亩净增产100 kg,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有力支持了山南市黑青稞产业的发展。依托黑青稞项目,当地群众全程参与到项目的实施中,提高了群众的科技种田水平和文化素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多名本科生、研究生参与到项目的实施中,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围绕“种好一片田”,学校着力从师资队伍、平台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强作物学学科建设,作物学学科于2018年底顺利通过教育部合格性评估。
二、聚焦养殖业,“养肥一头牛”,助推西藏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学校积极响应自治区大力发展牦牛、藏猪产业的政策,聚焦养殖业,“养肥一头牛”,搭建“草畜病”平台,组织力量开展联合攻关。一是组织专家在那曲班戈县种植“冬圈夏草”10亩,恢复沙化草地50余亩;初步筛选出适合班戈县“冬圈夏草”种植的牧草3个品种,平均亩产鲜草分别为2921公斤、2068公斤和1987公斤,为班戈县开发地理标志的高原绿色畜产品及绿色产业带地理标志提供了理论支撑。二是在班戈县开展了牦牛数量统计及犊牛打耳标、系谱登记及档案完善的工作,制定了牦牛选种组群和补饲方案;学校还对当地30余名乡村兽医以及相关人员进行包括牦牛普通病的诊治、常见病的发病特征和用药、常发传染病的区别诊治等兽医知识培训。三是组织专家牵头负责林芝藏猪产业发展工作,西藏自治区藏猪首席专家、学校动物科学学院院长强巴央宗挂职林芝市副市长,专门负责此项工作。依托学校科研、人才、技术力量,从藏猪种质资源保护、良种繁育、规模养殖、产品加工、市场销售和人才培育等各环节广泛推广运用现代科技,建立李德发院士工作站,健全林芝市藏猪产业技术体系,全面提升了藏猪产业链的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李家奎教授的科技成果“藏猪主要疫病调查及综合防控技术推广示范”荣获2018年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在学校专家的指导下,全市5个县(区)总投资3.58亿元的10个藏猪规模化养殖场项目,总投资1亿余元的巴宜区、工布江达县饲料厂建设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截至目前,林芝市藏猪养殖规模达40.07万头,藏猪产业规划布局初步形成。
三、聚焦林业,“种活一棵树”,提升生态监控网络“信息化”
2018年以来,学校持续推进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定位研究,不断丰富我国高海拔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数据;结合高原逆环境生长,在高寒植物种群生存机制、植物区系调查和数据库建设方面,以及针对西藏农田、矿区、草地、河谷、湿地等脆弱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与形成机理研究方面,均取得了较好进展,提升了生态监控网络“信息化”水平。一是“两站”工作方面,2018年严格按照科技部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野外观测规范和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规范,开展了野外数据长期观测与汇交,获得2套自动气象站数据,2套树干液流数据等;林芝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顺利完成2018年冬春季、秋冬季防控工作。二是西藏高原森林生态重点实验室工作方面,2018年4月正式获批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需求,根据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围绕森林水文、气候、土壤、生物等开展了大量研究,持续监测获得的生态大数据,为西藏生态安全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为建设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科技支撑。三是生态监测方面,有原环保部全区环境生态监测站3个(拉萨、林芝、阿里),截至目前,学校积极参与拉萨中心站的工作,林芝站已经建成、阿里站正在开展基建;建成雅江河谷站,该站已经运行1年多;着力建设了西藏生态安全实验室,该实验室主要围绕西藏生态安全屏幕功能,开展相关评价研究,提供相关修复技术,最终目标就是在全区各地市布置监测站,实现在实验室内可跟踪各地市的生态变化。四是“那曲植树”方面,组织专家积极参与那曲城镇植树项目,合力攻关“那曲植树”项目科技难点,积极为那曲城镇植树出谋划策,提供技术指导。开展了相关机理研究,“高寒高海拔地区木本植物生长限制因子与适应机制研究”进展顺利,明确了“那曲城镇植树”能够使用的具有较强适用性的乡土绿化植物,完成了那曲林线、灌木线以及那曲镇主要环境因子的监测。
2019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进入收尾阶段的关键之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围绕“十三五”规划各项任务,学校提出“1761”的工作思路,以特色高校建设为抓手,坚持一个总体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进一步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深化、思想政治、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党风廉政、群团、品牌建设七项工作,着力提升学科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学生和招生就业创业工作、治理能力和办学活力、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六个水平,深化本科教育教学一项改革,努力提升发展质量,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在具体工作中,学校的工作重点是“要重学科、要建平台、要抓队伍”“三个要”,着力提升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推动教育事业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一是学科建设上,结合我区“农田生态、森林生态、草原生态、湿地生态、流域生态、城镇生态”建设内容,围绕两条主线,优化学科结构,整合资源,充分做好2020年学位点申报准备工作。二是平台建设上,建好用好“2011西藏特色农牧资源研发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技园区、生态观测网络体系等平台,加强对口支援高校西藏实验站(基地)建设与配套,搭建好大平台。三是队伍建设上,推进学校不同学科间深度交叉融合、科研人员与区内外同行合作,组建好大团队,积极参与那曲种树、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西藏特别是林芝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继续做好藏猪产业发展、班戈畜牧业发展和隆子黑青稞提质增量工作,争取大项目、出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