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研动态 - 正文

我院在高原生态学领域科研成绩突出

发布日期:2015-10-12 浏览量:

  一直以来,我院生态学科坚持立足西藏、扎根高原,依托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依托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和西藏自己唯一的国家级野外台站——西藏林芝暗针叶林野外科学定位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藏高原森林生态学实验室,积极开展高原生态研究,在高原生态基础数据采集及数据库建设、高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及高原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研究成果突出,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高原生物生态资源,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我院生态学科重点围绕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开展结构与功能研究,坚持长期定位研究,初步探明了典型林分的水文过程、碳交换、养分循环、天然更新、林线动态等机理,揭示了西藏亚高山暗针叶林高蓄积量的规律,估算了西藏林业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出版了森林生态定位研究基础数据集,丰富了我国高海拔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数据,对于真实完整地解释森林生态系统的过程和机理将具有很大的科学价值。
  针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保护工程,“十一五”以来,我院生态学科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围绕青藏高原农田、矿区、草地、河谷、湿地等脆弱的生态类型,开展了相关形成机理和过程研究,研发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恢复、土地沙化治理、矿区植被建设、干旱河谷造林、农田复壮措施等技术与模式,在局部区域得到应用推广,不仅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也填补了高原恢复生态学部分空白。
  同时,我院在西藏高寒植物种群生存机制、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和米拉山植物区系调查和数据库建设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揭示了高寒植物种群生存繁衍与特定生态条件的内在关系,为全面研究高原生态提供了生理生态学方面的依据;编写了较为完善的色季拉山和米拉山植物名录,所采集的标本分别保存于我院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标本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PE)及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为深入认识西藏东南部的植物区系提供了基础资料,对该地区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五”期间,我院将以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为引领,紧密结合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需要,依托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积极开展高原基础生态、高原生物多样性、高原恢复生态、高原区域生态及规划研究,力争在部分高原特色生态专业领域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努力建设国际一流高原生态学科体系,为建设生态西藏、美丽西藏和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新闻来源/院办公室 采编/张翠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