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 校级精品课程 | 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 | 申报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 其他资源 |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西藏作物栽培学:
 课程列表  
 ·西藏作物栽培学
 本课程信息  
西藏作物栽培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表
西藏作物栽培学试卷与习题
西藏作物栽培学图库
西藏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书和实践指导书
西藏作物栽培学教案-各论
西藏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西藏作物栽培学教案—生产实践
西藏作物栽培学教案—总论
西藏作物栽培学教材
西藏作物栽培学课件
西藏作物栽培学授课录像
西藏作物栽培学教案—总论

       

西藏作物栽培学教案—总论(点击此下载

《西藏作物栽培学I》 教案
西藏作物栽培学(总学时64,其中实验16)
第一 教学单元

授课时间

8—12月第 周;周 第 节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习题课( )

其他( )


课时

安排


4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节讲4学时,重点了解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及有关概念,西藏农业生产概况及发展前景;了解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研究方法 。


本次教学重点或难点:主要了解掌握国内外农业生产概况、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及新技术新方法;


主要方法及手段:理论教学为主。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作物与作物栽培学


一、作物栽培方面的概念及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农业:人类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活机能,转换贮存能量,并通过人工培育、耕作、饲养而获得产品的生产事业和部门。当然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不同的年代有一定的差异。包括种植业(农)、林、牧、副、渔五业。
种植业:是利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为人类提供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的生产部门。种植业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部门,是其它各业发展的基础。
林业:是利用树木的生长发育特征以取得木材和各种林产品的生产部门。
畜牧业:是利用动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和饲养,以取得动物性产品的生产部门。
渔业:是利用水域养殖与捕捞水生动物、植物以取得水产品的生产部门。
副业:搞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以外的农业生产单位所从事的产业。如野生植物、动物、农村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的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各种农村服务业。(第三产业)。
五业之间的关系:互相依赖、相互促进。种植业为养殖业、渔业提供饲料,林业为水土保持、农业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动力和肥料;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又为副业提供原料,而副业又为其它各业提供资金。
农学:是研究农作物生产理论,提高作物生产技术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在分析作物与环境和综合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涉及到农作物的品种,植物营养,农业生态,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等学科。
作物栽培:根据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及当地自然经济条件,综合运用农业“八大宪法”控制和满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保证不断提高产量和品质所应用的一切栽培技术措施。
作物:栽培的植物(指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
农作物:指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和绿肥作物。大田栽培的作物。
结构调整:包括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各业内部的调整。
农业生产结构:农业内部的组成及其比例。
农业生产结构的组成、比例,受文化传统、农业资源、经济条件的影响,一般是发达国家畜牧业的比重大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种植业比重大于畜牧业。我国种植业占的比重较大,其他各业在一定程度上都依赖与种植业提供原料。 就种植业内部生产结构向优质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即优势农产品区域方向发展。国家农业部于2月12日发布《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划定了35个优势区域,重点发展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双高甘蔗、柑橘、苹果、牛奶、牛羊肉和水产品11种优势农产品。
规划提出:要用5年建立一批规模较大的、市场相对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公认的知名品牌。优势产区的条件是:自然条件好、生产规模大、产业基础强、区位优势明显的主产区。当然是对国内宏观调控和进出口有重大影响,对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竞争力有重大作用的农产品。
总之,生产结构的调整,必须是有优势的产品,而且要使之形成区域(一定规模);才能产生较大的效益。
从以上有关农业生产的概念可以看出,人类要生存要发展。首先是吃、穿,而解决吃、穿问题主要靠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就是人类为了生存问题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因此,作物生产的实质,就是人类利用作物对土壤、雨水、太阳等环境资源转化为人类生活需要的一种活动。维持人类生存的食物全部是直接或间接来自植物,来自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作物产量的高低取决于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要想作物高产,就要充分利用光能,采取合理的栽培技术来促经光合产物的有效积累,这就是作物高产栽培的基本原则。如:西藏过去不能种植的作物种类,现在可以种植,就是改变了栽培技术,地膜、保护地、间套作、选用抗旱寒品种、早熟品种等。
二、作物栽培学性质和目的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这个理论基础上探讨作物高产、优质、稳产、环保的栽培技术措施及其理论依据,以不断提高产量和品质的一门技术性、综合性的科学。
三、作物栽培学特点和任务
作物栽培学不仅要提出正确的和适用的栽培技术,而且必须阐明提出这些技术措施的理论依据。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环境——措施三者关系的一门科学。具有季节性、复杂性、连续性等特点。


第二节 作物栽培学的演进于研究方法


一、作物栽培学的演进与发展
作物栽培学在理论基础和栽培措施两方面的世界及中国范围内的演进和发展史。
二、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方法
生物观察法、产量对比法、生长分析法、发育研究法等方法在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三、作物栽培学研究的成就与问题
有史以来中外作物栽培学中的主要成就和目前主要的问题。
四、作物栽培学的新进展
新兴科学技术在作物栽培学研究中的应用及效益。如生物技术、基因技术、智能化的栽培等。随着粮食库存量的下降,粮食利用的多样化,以及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自然资源正在迅速的减少和退化,农业生产和人类生存环境正在遭受破坏,这对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直接的威胁。作物栽培作为种植业的主体,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改变过去的农业增长方式,将资源密集型转变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即通过增加农业投入和发展科学技术来发展农业生产。今后种植业的发展,必须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提高产量向优质化方向发展,要良田、良制、良种、良法结合,发展适用技术。
通过组织培养、无性诱导创造新的遗传变异,通过花药培养、染色体加倍,通过物理因素诱变突变,培养新品种等。育种目标的多样化,随着优势产品的区域化发展,育种目标也将发生变化,如高产育种、品质育种、抗性育种。各区域均有一定的育种目标。
在种子产业化的过程中,逐步使种子管理法制化、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经营集团化、育繁加销推一体化。
发展适用技术,如节水灌溉、优化施肥技术、设施栽培技术、机械化作业、化学调控技术、模式化栽培技术等。

第三节 作物生产概况


一、世界作物生产概况
人口的增长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农产品中、粮食生产是首要的任务,在世界总趋势重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单产和总产每年都有所增加,增长率不大。其中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依次为日本、比利时、法国、荷兰。世界平均为2830㎏/hm2, 我国为4500㎏/hm2。世界在粮食作物中以小麦、稻谷、玉米为三大粮食作物。
二、我国作物生产概况
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70%以上,油料占8%,其他作物占的比例很少。目前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可望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提高油料作物、糖料、烟草、棉花等作物的种植面积,并向优质高效上发展。
三、西藏作物生产现状和发展方向
(一)重要性
(1)党中央和区党委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
1995年5月26日,江总书记在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区相继提出“科教兴藏”战略,在1997年15大上,党中央进一步把“科教兴国”确定为跨世纪的国家发展战略,是对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论的全面落实,是理论变成现实的一大飞跃。
从1995年以后,国家对科技工作的重视逐渐加强,先后出台了多项条例、方针以表彰和鼓励在科技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国家对科技的投入也是成倍增加,95期间国家财政的投入达2300多亿元,是85期间的两倍,十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总产值从3000亿元增加到18000亿元,平均增长20%,超过同期工业平均增长速度的10%,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从总体上看,我国整体科技实力已居发展中国家前列,部分重点和关键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95年发布了《西藏关于实施科教兴藏战略、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区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奋斗目标,把“科教兴藏”定为我区一项基本发展战略。又在2002年提出《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加快科技进步、促进经济跨越式的决定》,首次提出应用型科研机构向科技型企业转变的改革政策。 决定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我区新时期“一加强、两促进”的历史任务,面向经济建设为主战场,以农牧业科技进步为基础,以引进、吸收和应用先进实用技术为重点,以推进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为目标,以科技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发为动力,以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保障,努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我区同时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力度,科技已成为我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一大批科研成果在农牧民增产增收致富中发挥着切切实实的作用,依靠科技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2)农牧业科技发展取得的成绩
全区农牧业系统共承担各级给类科研项目1200多项,获国家级奖30多项,省部级奖140多项,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区内、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为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益,为增加农牧民群众的收入提供了保障。自治区投入到农业的经费占总经费的50%以上,在种植业方面所作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点:
1、开展新品种引进、培育,种子包衣、化肥深施、精耕细作、良种推广、万亩千斤田新技术推广。
2、机耕、机翻、机收面积分别达到176万亩、220万亩、126万亩,分别比80年代末提高了5.5倍、4倍、10倍。
3、培育推广了一批新品种,藏青85、148、311,藏东16,藏油5号,山油2号等。引进了巴萨德、曾斯腾、阿斯昌、轮抗6号等作物新品种。
4、依靠科技增收 开展了一批农、牧、林、副产品养殖深加工研究示范项目。如农产品加工和包装示范,青稞系列产品开发等。
5、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区,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农牧民致富的龙头。
6、特色资源的开发 主要在药用植物、地热、太阳能方面。
(二)西藏农业生产概况
发展特色农牧业、调整农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深入农户传递生产和市场信息,科技指导,引导农牧民科学种田,围绕青稞、土豆、优质油菜等优势产品,以特色专业乡村为载体,建设无公害青稞生产基地,重点抓20个特色专业乡村的规划及示范基地的建设。
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农牧民办好交通、水电、广播电视等实事。
积极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政府扶企业、企业办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引进,在优质新产品的选育、引进和示范推广方面实现新突破,力争在全区推广10个左右的优质新品种,农作物新品种覆盖率达35%,畜禽达20%左右。
总之西藏的农业生产,必须紧紧围绕我国及世界农业发展,紧紧围绕一条主线(以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解放思想、与时具进,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特色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
种养结合、推进产业化,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抓好优质高效、技术示范和推广、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通过示范、引导、培训、服务改变农牧民的传统习惯,使从思想观念上有新的突破。具体措施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扩大机耕面积,扩大优良品种的种植面积,合理施用化肥,加强田间管理,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耕地生产条件。


表一 西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元)

年份


总产值


农业


林业


牧业


渔业


65年


26420


8522

20

17878

2

75年

34030

13364

106

20550

10

85年

108875

50999

2274

55562

40

95年

358961

177927

7151

173782

101

2000年

512185

263649

13130

235282

124

2001年

527791

276113

12849

238695

134

授课时间

8—12月第 周;周 第 节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

其他( )

课时

安排

10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二章 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

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了解作物是作物栽培学的主体研究对象,栽培作物有其自身的起源学说,作物的分类有多种依据,不同作物其分布各有特点。要求学生了解栽培作物的起源及起源中心,掌握作物的分类依据、分布特点和各类作物的特征特性。

本次教学重点或难点:主要了解栽培作物的起源和起源中心,作物的分类和分布特点,西藏农作物分布和区划。

主要方法及手段:理论教学和实验相结合

第二章 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


第一节 作物的起源、传播与栽培史


一、栽培作物的起源与研究方法
栽培作物是人类从野生植物中经过长期选择培育出来,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和成果,地球上有39万种植物。被人类利用的植物大致在2500-3000种以上,为人类栽培的作物只有2300种。其中食用作物900余种、经济作物1000余种、饲料绿肥作物400余种。为人类栽培的作物都是经过野生植物经人采摘,食用与人类定居共存再生出可食用的植物,这些自然再生的植物就成了人类农耕文化的开始。
开始发现人类定居的周围环境条件下生长的植物好,并开始懂得保护不受他人和野兽的侵食,并慢慢向远处发展这样周而复始,开始留种、种植、选择利用。由于不同植物所要求的生态环境不同,居住在不同地理环境的人类就需要种植不同的作物,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农耕文化,不同的农耕生活叶就自然而然地导致了不同地农耕文化在各自独立地区域发展起来。
1、农耕文化
(1)地中海农耕文化是在中东地区兴起地农耕文化。以小麦、大麦、蔓青、豌豆为主。从石器时代向欧洲传播,经陆地传入印度、中国。
(2)热带伸草原农耕文化,主要在非洲,西非地尼日尔河流域东非地埃塞俄比亚。代表作物有豇豆、紫黒棉、葫芦、芝麻等。
(3)根据农耕文化,在东南亚、马来半岛产生了芋头、山芋、香蕉、甘蔗这些作物起源最早。据推测有1万多年,属于多年生地无性繁殖作物。
(4)新大陆农耕文化在南美洲地秘鲁高原产生了马铃薯、菜豆、南瓜。在中美洲产生了玉米、甘薯。
通过作物的起源过程大致了解了部分作物的起源中心,也告诉我们栽培作物均来源于野生植物。说明作物的起源河形成是人类农耕活动的结果,使野生植物逐渐变成栽培的作物。栽培作物出现为人类提供了较多的食物河其他用品,使原始劳动人定居,进行了社会分工,促进了社会生产河文化的发展。
2、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之间的差别
(1) 栽培作物各器官变大,野生大豆是蔓生、秧小、茎细、叶小、百粒重低。
(2) 有用产品成分得到了改进,如糖分、蛋白质成分。
(3) 栽培作物成熟期较一致。
(4) 传播手段退化。
(5) 种子休眠性减弱。
(6) 栽培作物防御能力减退,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差。
二、栽培作物的地理起源中心
现代人类栽培的作物,均来源于野生植物。这一观点是由康多尔(瑞士)、达尔文(英国)在1883年出版的《栽培作物的起源》一书中介绍的。在本世纪的20-30年代一位苏联学者收集了大量的野生河栽培作物的材料,通过形态分类、杂交验证、细胞学和免疫学比较。借助考古学、语言学、史学等研究比较。在1926年发表的《栽培作物的起源中心》一书,1935年又对原来的观点作论文一些修改,改写了《育种的植物地理学基础》一书,提出了栽培植物的八大起源中心学说。包括8个独立起源中心和3个副中心。并提出了在一个植物种所分布的区域内,起源中心的遗传变异最丰富,基因最丰富,显性基因最少,叶称基因中心。
瓦维洛夫的八大起源中心中,各中心多被沙漠和山脊隔开促进了植物区系的独立发展。需要说明的是起源于中国的作物远不致这几种。中国存在着大量的野生稻,我国的野生稻与杂交稻能育说明了中国稻起源于中国,并非来自印度,而日本的栽培稻是由中国传去的。据近几年调查研究:
西藏自治区发现的野生六倍体小麦和野生小麦。及云南西部发现的半野生的六倍体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都正常结实,也可以说明我国栽培的普通小麦起源于我国。
在瓦维洛夫之后,关于作物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我国学者李建民在1997年通过在华南和西南的调查考证,有力证明了籼稻和粳稻均起源于中国。
三、作物变异与生物多样性
为什么栽培植物集中起源于几个中心地带,而这些地带种类及其繁多?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地区多是亚热带、热带、温带气候。环境条件很适应植物的生长繁育。所以作物的种类必然很多。其二是因为植物的起源中心是山地,容易形成地理隔离。种内易产生多样性和遗传性质的变异,加之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生态型,变种和亚种或形成新的物种。
这就告诉我们引起演变进化的条件变化,如地理变迁、气候变化、自然突变、自然杂交和人工杂交等使作物产生变异,形成许多物种。这里介绍两个概念,自然选择:使按照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向有利方向发展的。人工选择:是根据人类的需求,逐部选择理类有经济价值的形状,淘汰不利的行状。栽培作物是由野生植物在遗传变异的基础上,通过自然和人工选择逐渐驯化演变而成的。
四、作物的传播与发展
在没有人类干预之前,物种是靠自然因素传播,但远距离的传播是靠人类的活动。现在我们所种植的作物,各地之间相引进,并进行杂交选育,选择更适应的种植品种,促进了作物生产的发展。如西藏的冬小麦是从内地引进的,产量比内地还高。


第二节 作物的分类


一、栽培作物的分类
作物的种类很多,仅农作物就有90多种,分属于20多个科,各种作物由于在人类的培育和选择下,形成众多的类型和品种。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稻已有10万份以上。众多的作物种类和品种资源,是农业资源的重要现成部分,为保存研究利用,为更好的了解作物生长发育的规律,必须分类,栽培作物的分类方法很多,现介绍如下:
(一)植物学分类
即按照植物科、属、种进行分类,依界、门、纲、目、科、属、种为各级单位。这种分类法的最大有点是能把全世界多有的植物按其形式特征进行系统分类和命名,在国际上通用。但需要说明的是生产上常说的品种,不是植物学分类单位,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培育出来的,是栽培植物的变种和变型。植物学分类支中的种间和属间和更高分类单位之间的杂交称远缘杂交。
(二)按作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分类
1、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分类 喜温和喜凉作物。喜温作物对温度和积温要求较高。其生长发育温度分别是10℃、20℃-25℃和30℃-35℃,生产上达到播种温度必须在10℃以上。喜凉作物对温度要求较低,其生长发育的三基本温度是1℃-5℃,12℃-18℃,26℃-30℃生产上达到播种的温度在0℃以上。介于两者之间叫中温植物,如马铃薯、荞麦、亚麻。小麦、大麦、黒麦、油菜、豌豆等为耐寒作物。玉米、水稻、棉花、花生、烟草等为喜温作物。
2、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类 分长日照、短日照作物,中日照。长日照作物:每天在12小时以上光照条件才能正常生长发育,日照越长有利,大部分喜凉作物属于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每天必须有8-12小时以下的光照条件,在一定日照范围内,日照越短越有利开花,日照过短会影响开花。大部分喜温作物属于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在任何日照条件下均能开花的作物。
3、按作物对co2同化特点分 c3作物、c4作物
c3作物凡是在光合作用最先形成的中间产物是带3个碳原子的三磷酸甘油酸的作物。特点:co2补偿点高,光呼吸强,产量低。代表作物有麦类,大豆,棉花,烟草。c4作物光合作用最先形成的种间产物是带4个碳原子的草酸乙酸的双羚酸。特点为co2补偿点低,光呼吸低光合速率高,产量高,如玉米,甘蔗等。
4、按农业生产的特点合作物生长习性分类
(1)按播种期分:春、夏、秋、冬播作物。
(2)按播种密度分:密植作物、稀植作物。
(3)按作物对光照强度反应分:喜光和耐阴作物。
(4)按作物对水分的要求分:水生、水培、耐涝、耐旱。
(5)按茎秆高度分:高秆、低秆。
(6)按根系如土深度和生长特点分:直根系、须根系、块根作物,块茎作物。
(7)按生长年限分:一年生、两年生、多年生。
5、按用途和植物学特征相结合分类 分5大类10小类,这是生产上通用的分类方法。
(1)粮食作物(分3小类)
谷类作物:主要作粮食和饲料,为人类提供蛋白质、糖类营养属单子叶、禾本科植物。特点是须根系,由种子根和次生根组成,茎由节间、基部密集不伸长,中上部间伸长,茎基部腋芽能形成分蘖。叶互叶,每节上生一叶,叶由叶片,叶鞘组成,花为穗状,种子由胚、胚乳、种皮组成。有小麦、高粱、谷子等。
豆类作物:主要为人类提供植物蛋白,也可作工业原料。蛋白质含量可占种子重量的20-50%,含人体必须的种氨基酸。豆类的茎叶含8-15%蛋白质,是优质的饲料。特点:根部可形成根瘤,固定空气中游离氮,根为直根系,叶为三出羽状复叶,花为蝶形花,荚果和种子形态各异,生育期短,是其他作物的前茬,如大豆、蚕豆等。
薯类:主要粮食和饲料,为人类提供淀粉,维生素,薯类主要利用的是地下块茎、块根、收获物为营养器官,播种用的种子为营养器官,其产量的形成在茎叶生长过程中就开始形成。不需要开花结实产量高于其他作物,要求土层深厚,通透性好的土壤,对主要肥需要量较大。如甘薯、马铃薯等。
(2)经济作物 分4小类
油料作物:主要为人类提供植物油。植物油的营养价值高。油料作物在耕作中可以提高肥力,改善土壤结构,是其他作物的良好前茬。如花生、油菜等。
纤维作物:为纺织工业原料,提供植物纤维。可利用茎叶纤维,其品质是根据纤维细胞的长度粗细,强度,弹性,色泽,纤维素,木质素的含量确定,如棉花等。
糖类作物:为人类提供食用糖,主要是蔗糖和糖蜜,代表作物有甘蔗,甜菜,甜高梁。
特用作物:有烟草、茶、咖啡、薄荷等,是具有特色的,在一定的地区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效益高。
(3)牧草作物 利用茎叶作饲料,如禾谷类、豆类、块根、块茎类都可以作牧草。
(4)绿肥作物 以豆类作物为主,可作牧草,又可以用于改良土壤,如紫云英、水葫芦等。
(5)药用作物 作中草药原料,目前开发利用的比较多。如人参、天麻、杜仲、黄连等广泛运用于营养保险,美容等。
二、各类作物的简述
按用途和植物学特征相结合分类的各类作物的根、茎、叶、花等的形态特征和应用。
实验一、单子叶作物和双子叶作物植株形态特征识别实验2
实验二、西藏主要大田作物根系形态特征观察识别实验2


第三节 种植业区划


一、农业自然资源特点
水、热、土、气等自然资源对作物生产的意义和影响。
二、作物的分布
(一)作物的适应性
作物的适应性是作物适应环境条件而形成的一种特性,是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如同种作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受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上发生变化。将最适应的变异植株被保留下来,不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植株被淘汰,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样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及生态生理习性上表现出来,就形成了新的类型和品种,也适应了当地环境条件。
这里的环境条件包括气候、土壤、生物因素。如大豆是短日照作物,缩短日照可加速发育,延长日照则延迟开花,由于长期生长在不同地理纬度的地区,也形成可对日照反应不同的类型。早熟的大豆属于中日照作物。一般日照由南向北逐渐加长,所以在长日照的北方长期可形成短日性弱的品种。而在短日照的南方,会形成短日性强的品种。小麦一生要求有一定时间的地温,才能开花成熟。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品种对地温的要求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品种类型,如西藏的林芝温度高的地区,半冬性、冬性品种,春性品种都可冬播拉萨,日喀则地区则不行,这是一种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说明,作物品种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由于自然选择和人为引种,,扩种,选择等活动的作用以及品种本身的适应性能形成了具有相似特征的作物类别和品种类型,称品种生态型。品种生态型的形成是与不同的地理条件的温度、日照、土壤、水分等生态因子和人为的耕作制度、栽培方法、食用习惯等因子相适应的,不同品种类型所适应的环境条件不同。
(二)作物的分布
作物的分布与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气候土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技术水平、人的习惯、社会需求有关。
小麦、青稞在我国南方,北方均有种植,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面积占总面积的2/3以上。
水稻主要分布在淮河秦岭以南的亚热带湿润地区,北方主要分布在水源充足的河流湖泊两岸。在世界上注意分布在东南亚和南也雨水多,温度高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玉米以北美洲种植最多,其次是远东,拉丁美洲和欧洲。在我国集中分布于从东北向西南的一条斜形地带上,这一区域内玉米占总播种面积的85%。
甘薯是喜温作物,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马铃薯也是喜凉作物,主要分布在高寒山区。
各种作物都有其他的适应地区,谷子高梁多分布在北方干旱地区。
烟草适应性强,因为主要收获叶子,种植范围广,但烟草商品率高,我国主要产区在山东、河南、云南、贵州各地都有零星种植。
油菜也是喜温作物,可冬播和春播,集中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我国的西南地区。
对于各种作物的具体分布后面栽培各论中将详细讲解。需要说明的是作物分布受多种因素制约,而且在不断变化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栽培技术的改进,新品种的育成,各种作物的分布也会随之改变。
三、我国农作物种植区划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南起南沙群岛,北抵漠河。土地面积9600000km2,东起黑龙江,西至帕米尔高原,跨越纬度50度磨盘62个经度,长5500kmm宽5200km。自南向北随着太阳辐射与气温的变化,依次出现赤道宽、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关于农业区划,我国70年代末,由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领导,划分为10个一级综合农业区,38个二级农业区。80年代由中科院等单位在此基础上,依据种植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作物结构,布局,种植制度,种植业发展方向和关键措施相对一致性,并保持县级行政区的完整性划分为10个一级区,31个二级区。
四、西藏自治区作物分布与分区
(一)西藏的生态条件与作物分布
1、西藏气候特点与种植业
(1)夏季气温不高,春季气候回升快。
(2)日照时数多,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
(3)冬春干旱多风,夏秋雨热同季。
(4)自然灾害频繁影响农作物产量。
2、土地资源
3、水资源
4、植物资源
(二)西藏农业的分布状况
1、立体农业与农作物分布;
2、农作物分布的海拔高度;
3、高原作物的特征特性;
(1)单株生产力高;
(2)植株高度变矮;
(3)生育起长;
(4)品种发生变化。
(三)西藏种植业分区
1、温暖湿润; 2、湿度河谷; 3、高寒农区。

授课时间

8—12月第 周;周 第 节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习题课( )

其他( )

课时

安排

1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三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

教学目的、要求:

在于介绍作物的发育特性与生育状况,作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形成几生长发育的相关性等作物个体生长与发育的基本规律,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的栽培理论。要求学生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及其相应的基本调控措施。

本次教学重点或难点:掌握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各器官的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主要方法及手段:理论教学和实验相结合。

第三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一节 作物生长发育的概念及相关关系


一、生长与发育的概念
生长:是作物体积或重量的不可逆量变过程。
发育:是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
二、生长与发育的关系
在作物的一生中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生长是发育的基础,发育可促进进一步的生长。
三、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概念和相关关系
营养生长:是作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
生殖生长:是作物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


第二节 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一、种子的萌发
1、种子:是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包括植物学上的三类器官。
2、种子发芽及发芽条件
种子萌发经过吸水膨胀、萌动和萌芽(发芽)三个过程。
3、种子的寿命及种子休眠
种子休眠的概念、原因和克服方法。
二、作物各器官的建成和生长
1、根的生长 单子叶作物和双子叶作物根系生长过程和形态,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
2、茎的生长 单子叶作物和双子叶作物茎的生长过程、形态及茎生长的影响因素。
3、叶的生长 叶的形态、叶的分化、叶的大小数目和功能,与叶相关的生理指标,影响叶生长的因素。
4、生殖器官的分化和发育 和谷类作物穗和双子叶作物花芽的分化
实验三、大田作物种子形态特征识别和萌芽观察实验2
实验四、西藏主要大田作物开花期形态特征观察、识别实验2


第三节 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一、基本概念:
1、生育期:是作物播种到种子成熟收获所经历的时间,即作物的一生,用天来表示。
2、生育时期:是作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其外部形态特征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个时期。
不同作物生育时期划分有所不同,已麦类、油菜、玉米和马铃薯为例展开。
二、计算方法及生产中的应用
三、影响作物生育期长短的因素
1、作物生育期长短由作物的遗传特性决定
2、作物生育期长短由作物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
3、作物生育期长短也受栽培技术的影响
四、作物的生长中心
作物不同的生育阶段其生长中心不同。
第四节 作物的发育特性
一、作物的感温性
二、作物的感光性
三、作物的阶段发育
四、作物发育特性在生产中的应用
创建合理群体结构以实现高产;对作物引种的指导意义;调节花期对制种有促进作用……
实验五、西藏主要大田作物生育时期的观察、记载实验

授课时间

8—12月第 周;周 第 节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习题课( )

其他( )

课时

安排

10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三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作物个体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与光、温、水、土、气及营养元素的关系,了解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基本调控措施。

本次教学重点或难点:掌握农作物生长发育对水、温和营养元素的要求。

主要方法及手段:以理论教学为主。

第四章 作物生长发育与生态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 作物的生态因子


一、 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分类
1、生态因子:作物生长环境中各种因子都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这些因子都是作物的生态因子。
2、作物生态因子分类
非生物因子:气候因子,土壤—地形因子
生物因子:植物因子,动物因子,微生物因子等。还有人为因子。
二、生态因子的作用机制
三、生态因子的限制方式


第二节 作物与光照


一、太阳辐射
西藏太阳辐射的应用。
二、光质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作物在田间生长,其冠层接受的是完全光谱。但光谱中的不同成分对作物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的影响是不同的。高山、高原上栽培的作物,由于接受青、蓝、紫等短波光和紫外线较多,一般植株较矮,茎叶粗壮,色泽较深。
三、光照强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作物的光补偿点
2、作物的光保和点
四、光照长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作物的光周期反应及其栽培上的应用。
1、维度调节,在作物引种时应特别注意作物开花对光周期的要求
2、播期调节,在作物栽培中根据作物品种的光周期反应确定播种期是普遍现象。


第三节 作物与温度


一、作物生长发育的基点温度
作物三基点温度及其应用
二、作物温周期现象


第四节 作物与水分


一、作物的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
二、作物的需水规律


第五节 作物与空气


氧气对根系和光和作用的影响
二氧化碳对作物的影响


第六节 作物与土壤


土壤质地、耕性、养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西藏土壤肥力问题。


第七节 作物与营养元素

授课时间

8—12月第 周;周 第 节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习题课( )

其他( )

课时

安排

8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五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作物群体的基本特征和特性,了解作物群体物质生产中源流库的相互关系,作物产量构成因子、产量形成和产量潜力,以及品质形成规律与调控措施。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原理与生产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次教学重点或难点:重点掌握作物产量的有关概念及相互关系,作物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与栽培技术的关系,作物群体结构的有关内容及群体的自动调节作用,光合产物的运输和储存问题。

主要方法及手段:理论教学和实验相结合。

第五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8学时)


第一节 作物产量的形成


一、作物产量的概念
二、济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关关系
三、作物产量的形成


第二节 作物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


一、作物产量与光和作用
二、作物群体与群体光能利用率
三、作物的生长分析
四、作物的源、库、流理论
五、影响产量的因素
实验六、西藏麦类作物经济性状观察实验


第三节 作物产品的品质及其形成


一、作物产品品质的含义
二、作物产品品质的形成
三、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因素

授课时间

8—12月第 周;周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

其他(

课时

安排

14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六章 作物栽培的主要环节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生理与技术措施,明确作物生产的基本环节,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作物生产环节的基本要求和技术,提高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农业生产。

本次教学重点或难点:重点了解作物生产环节中的基本知识点,掌握作物播种技术与田间管理技术措施及原理。

主要方法及手段:理论教学和实验相结合。

第六章 作物栽培的主要环节


第一节 选地与整地技术


第二节 播期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一、品种选择
二、种子精选
三、种子处理


第三节 播种技术


一、作物与播期
二、播种量的确定与影响因素
三、播种方式
四、播种质量


第四节 田间管理技术


一、苗期管理
二、各器官建成期的田间管理
三、成熟期的田间管理
实验七、冬小麦(青稞)幼苗期(越冬前)田间诊断实验2


第五节 作物的收获与贮藏


一、作物的收获
二、作物的贮藏
实验八、西藏冬播麦类作物生产状况和产量调查 2

学习掌握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的栽培理论和栽培措施,不断提高产量和品质;有关农业面的概念;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和分布;作物产量、作物群体结构的形成及光合物质的生产潜力、分配等。

admin

【打印】       【关闭】


copyright 西藏农牧学院 © 2007-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