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 校级精品课程 | 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 | 申报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 其他资源 |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列表  
 ·森林培育学
 ·农业植物病理学
 ·家畜病理学
 ·西藏作物栽培学
 ·结构力学
 ·植物学
 ·土力学
 ·电机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概率论
 ·兽医微生物学
 ·基础工程
 ·动物遗传学
 ·饲草加工与贮藏
 本课程信息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部分习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参考文献书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申报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案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授课录像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图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部分习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科学发展观
二、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内最早提出反对教条主义任务的领导人是( )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张闻天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据是( )
A、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
B、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C、西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D、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三、多项选择题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 )
A、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B、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时代要求
C、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D、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E、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这是因为( )
A、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B、它们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它们具有相同的社会理想
D、它们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E、它们都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四、辨析题
1、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的全部思想的总和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三个代表”的三句话,并不构成一个体系。
五、简答题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2、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3、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4、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六、论述题
1、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2、试述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5、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针。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单项选择题
1、A 2、B
三、多项选择题
1、ADE 2、ABCDE
四、辨析题
1、提示:错。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的全部思想,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包括他青年学生时代的思想和晚年思想,而在这两个阶段,毛泽东个人思想中有些是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些思想观点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是有区别的。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同时,毛泽东之外的党的其他许多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的思想,是既有联系又有严格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的思想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2、提示:错。“三个代表”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决不仅仅是三句简单的表述,它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有着丰富的内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五、简答题
1、提示: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受到挫折和失败。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提示:第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尽管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主题、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国际、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具体来说,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正是在上述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提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4、提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六、论述题
1、提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第一,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第二,毛泽东思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马克思主义由欧洲形式转换为中国形式。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经验的结晶。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提炼和概括,使这些实践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的高度,成为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使丰富的中国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以新的思想、新的结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提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命题指出了邓小平理论的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在中国”是地域定位,说明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新阶段”是历史定位,说明邓小平理论相对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就是说这一理论在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运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继承和坚持,更重要的是发展和创新,是适应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把马克思思想推向前进,并且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的新境界;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对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对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髓
一、名词解释
1、思想路线
2、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
4、与时俱进
5、精髓
6、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二、单项选择题
1、解放思想意味着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是( )
A、从根本上不能统一 B、可以达到绝对的统一
C、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两者不相关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是( )
A、实事求是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多项选择题
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辨证关系是( )
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目的 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归宿
C、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D、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归宿
E、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到与时俱进,就是要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 )
A、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B、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C、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从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中解放出来
E、从轰轰烈烈的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
四、辩析题
1、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与时俱进。
2、解放思想意味着放飞思想,也就是意志自由。
五、简答题
1、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六、论述题
1、论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弘扬与时俱进精神的内在联系。
2、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髓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立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是党确立正确的政治路线以及各项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
2、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的实质是主观与客观的一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要求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三者之间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体现时代性是前提,把握规律性是核心,富于创造性是目的。
5、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础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的实事求是。
6、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即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是实事求是。
二、单项选择题
1、C 2、A
三、多项选择题
1、BCE 2、ABC
四、辩析题
1、提示:本命题错误。(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是实事求是。(2)与时俱进,虽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本身内涵的东西,而从严格意义上说,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要求,并非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本身。
2、提示:本命题错误。从解放思想的含义上看,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必须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破除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主观主义的束缚;解放思想必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上看,实事求是规定了解放思想的出发点、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从不断变化的“事实”中“求”到“是”,即认识事物的规律,用于指导实践。因此,解放思想不是主观臆想,也不是胡思乱想,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五、简答题
1、提示:(1)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2)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提示:这是哲学层面的最高抽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概括。(1)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2)从理论的角度来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逻辑起点。
3、提示: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新观点。(1)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2)回顾我们的奋斗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六、论述题
1、提示:(1)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弘扬与时俱进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坚持实事求是是作为与时俱进的前提和基础,就能保证科学准确地审时度势,从而真正做到弘扬与时俱进。(2)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是坚持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可以保证解放思想永远没有止境,实事求是是始终一以贯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坚持实事求是离不开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2、提示:(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这一特征赋予了它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使其具有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从诞生至今一个半世纪的历程中,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发展,实现了与时俱进。(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3)党的理论和工作能否与时俱进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世界的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新民主主义革命
2、工农武装割据
3、农村包围城市
二、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 )
A、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 B、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
C、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D、认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因为中国资产阶级根本上与剥削农民的豪绅地主联结相混合,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这一观点的主要错误是( )
A、忽视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必要性
B、未能区分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部分
C、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D、不承认中国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区别
三、多项选择题
1、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 )
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C、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D、保护民族工商业
2、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有( )
A、统一战线 B、武装斗争 C、党的建设 D、群众路线
四、辩析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中国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五、简答题
1、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2、、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六、论述题
1、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然性?如何认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这条道路的开辟做出的巨大贡献?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提出的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命题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2)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2、工农武装割据:工农武装割据是1928年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提出的一个关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红色政权的总概念。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就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的密切结合。这三者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缺一不可。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途径和必由之路。
3、农村包围城市:所谓农村包围城市,就是中国共产党将自己的主要力量和工作重点先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将落后的农村改造成为先进的革命阵地,在那里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然后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夺取全国胜利。
二、单项选择题
1、C 2、C
三、多项选择题
1、ADE 2、BCE
四、辩析题
1、提示:本命题错误。(1)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历史任务,即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担当起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领导责任。这样,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就历史地落到了无产阶级的肩上。(2)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两方面。(3)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这个革命就不是一般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不是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为目标,而是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五、简答题
1、提示:(1)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2)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提示:(1)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由资产阶级领导中国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首先是帝国主义势力不容许。(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过于软弱,它没有能力领导人民赢得反帝反封建革命的胜利。(3)中国无产阶级成长和觉悟使得它能够把领导民主革命的责任担当起来。
六、论述题
1、提示:(1)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2)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3)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它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的意义。
2、提示:(1)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内容,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2)由于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充当领导者。(3)中国工人阶级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一是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二是中国工人阶级分布集中,有利于工人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三是中国工人阶级大部分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和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使工人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4)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四马分肥
2、和平赎买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建国初期属于( )
A、新民主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在我国,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 B、全国大陆的统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土地改革的完成
三、多项选择题
1、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正确的结论是( )
A、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B、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过渡性社会
C、是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过渡性社会 D、是一个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的过渡性社会
E、是一个社会主义因素起决定作用,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
2、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有( )
A、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B、遵循自愿互利的、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C、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经济政策
D、全面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E、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四、辨析题
1、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所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也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
2、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五、论述题
1、试述我国对民族资产阶级及其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20世纪50年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何启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四马分肥: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个别企业公私合营阶段企业利润分配一种形象说法。即在个别企业公私合营阶段,国家向企业投资,并派干部进入企业参加管理,企业利润则按所得税、工资福利费、公积金、资方股息红利的原则进行分配。在资方股息红利中,再按国家与资本家双方股份所占比例进行第二次分配。
2、和平赎买: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二、单项选择题
1、A 2、C
三、多项选择题
1、BDE 2、ABE
四、辨析题
1、提示:本命题错误。前者是因为其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所以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后者无论是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但因为社会主义的因素占主导地位,所以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
2、提示:本命题错误。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1953年起,我国才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五、论述题
提示: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当时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必要性: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可能性:一是从阶级上看,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时期依然具有两面性,它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剩余价值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改造的一面。二是从政治上看,我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不怕民族资产阶级造反。同时工人阶级始终保持着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使它在政治上有一定地位。三是从经济上看,我国没收了官僚资本,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能够限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国家对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又把资本主义经济同个体经济的联系割断。这一切就迫使民族资产阶级接受和平赎买的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可能。提示:第一,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之所以取得了成功,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成功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第二,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充分依靠和发挥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党的正确领导是引导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朝着正确方向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第三,必须处理好改造或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触及千家万户和亿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处理不好它们与发展的关系,不仅不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反而会危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较好地处理了改造与发展的关系,保证了社会的平稳发展。
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本质
2、解放生产力
二、单项选择题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邓小平指出,建国以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过程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 )
A、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B、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C、什么样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3、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 )
A、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B、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发展生产力和共同致富
D、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A、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C、发展生产力
D、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
5、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 )
A、革命
B、改革
C、政治运动
D、阶级斗争
6、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概念,是在( )
A、1978年
B、1980年
C、1985年
D、1992年
7、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 )
A、实行公有制
B、实行按劳分配
C、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D、生产力高度发达
8、1980年5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 )
A、社会主义的本质
B、社会主义的特征
C、社会主义的目标
D、社会主义的原则
9、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 )
A、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B、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10、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 )
A、能否消除剥削现象
B、能否实现社会公正
C、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能否公平占有生产资料和消费品
11、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
A、发展
B、改革
C、革命
D、稳定
三、多项选择题
1、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我们过去( )
A、已经搞清楚
B、没有完全搞清楚
C、什么也不清楚
D、不是完全清醒的
E、处于摸索之中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的显著特点是( )
A、突出四项基本原则的主导地位
B、在目标的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
C、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D、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E、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主要表现在( )
A、突出生产力目标和人民利益目标,从根本上破除了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观念
B、坚持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又为完善和发展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指明了方向
C、提出了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唯一正确途径是革命
D、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E、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倾向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 )
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C、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D、阶级斗争的需要
E、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5、邓小平在阐述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时,曾经提出( )
A、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B、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D、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E、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6、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阐述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其中有( )
A、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思想
B、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
C、关于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思想
D、关于"三个有利于"的思想
E、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7、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思想的有( )
A、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B、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
C、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D、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经济发展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E、只有坚持治理整顿,才能有发展
四、辨析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既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又是分层次的。
2、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同步富裕。
五、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
2、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4、为什么说在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
六、论述题
1、试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及科学回答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2、为什么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3、结合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谈谈你对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命题的理解。
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论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解放生产力:包括两层意思:一是通过革命推翻和消灭旧的社会制度,把生产力从旧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二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要不断改革已经建立的、被实践证明还在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存在弊端的各种具体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
二、单项选择题
1、B 2、C 3、C 4、C 5、B 6、B 7、D 8、A
9、D 10、C 11、A
三、多项选择题
1、BDE 2、BCDE 3、ABDE 4、ABCE
   5、ABCDE 6、ACDE 7、ABCD
四、辨析题
1、提示:这一命题是正确的,是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1)在邓小平理论中,社会主义本质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各有特定的地位和作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基础、前提、根本。它是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条件,是途径,它是生产力充分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必然结果,它规范制约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方向、道路。(2)在上述内在统一的基础上它又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社会主义本质,它是社会主义的最高层次,它从功能、价值、目标、任务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各种制度、形式、特征的内在联系,提供了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内容。第二层次是社会主义特征,它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重要层次,是社会主义共同属性的概括,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式和制度体系的主要特征。第三层次是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和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它表现为一定的体制、模式。社会主义模式是社会主义特征在不同方面的展开和表现。
2、提示: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原则和优越性所在;但是,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理解为同步富裕,它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应鼓励部分个人、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五、简答题
1、提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在目标的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五句话即是五个目标,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方面的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人民利益方面的目标(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体现在这两大目标的实现上。(2)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这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讲社会主义的本质尤其需要突出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3)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4)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在谈社会主义时并没有把它限定在僵死的定义中,而是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生动地描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2、提示:(1)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这两大目标是互为条件的。(2)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条件的。如果经济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那么无论用什么办法进行分配,都无法实现共同富裕;如果企图立即实现消灭剥削和同步富裕,搞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必然使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经济发展受到挫折,带来共同贫穷。因此提高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物质基础。(3)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始终避免两极分化。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极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
3、提示:(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2)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只有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这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只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是巩固。(4)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级主要矛盾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说,这一矛盾只能靠不断发展生产力来解决。
4、提示:(1)改革开放以前,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我们还曾经照抄照搬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长期把苏联模式的发展战略和体制的种种弊端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附加在社会主义上,造成在对社会主义理解上的错误。主要体现在:认为社会主义不能搞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误把“普遍贫穷”看作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和精粹的按劳分配,误把“一大二公”和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政企不分、党政不分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2)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存在的错误理解,表明我们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但对社会主义是什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什么的认识长期以来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因此,要推进改革开放,建设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首先需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去掉对社会主义理解上的附加、曲解和误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六、论述题
1、提示:(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反复思考和强调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搞清这一问题,是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2)在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和思考,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4)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科学回答,反映了人民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它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提示:(1)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针对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不完全清醒,首先是对社会主义特征及其实现形式的认识不完全清楚而提出的。我们过去认为社会主义有三大特征: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这种理解主要来自于苏联模式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邓小平在高于社会主义特征的层次上,即在目的和目标的层次上,突出生产力目标和人民利益目标,来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修正和发展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特征和实现形式的认识,进而从根本上破除了脱离生产力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错误观念。(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成果的基础上,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一,它坚持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这两上原则是真正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第二,它为完善和发展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第三,它突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的束缚,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反映了人民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它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提示:(1)“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贯穿在邓小平整个理论之中的重要命题。面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全面、正确理解这一命题有重要的意义。(2)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带时代性和国际性的命题。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而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都是有利的。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3)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最近的科索沃事件表明,国际上自恃实力优势的霸主义和强权政治依旧猖獗。因此,对“发展才是硬道理”应当提到新的高度去认识。不能因为霸权主义的挑衅而对当今时代主题产生不正确的判断,干扰我们的中心工作。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更加奋发图强,发展自己,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有力地回应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挑战。(4)国内外敌对势力是不愿意看到一个团结一致,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因此中国只有加快发展,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一、名词解释
1、基本路线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二、单项选择题
1、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的( )
A、十一届六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五大
2、、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关键是( )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
A、人民群众同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B、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矛盾
C、实现共同富裕与社会分配不公之间的矛盾
D、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 )
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改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意义上说的
三、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因为改革是( )
A、为了解放生产力
B、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C、要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
D、引起经济、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E、对原有的经济制度进行根本性变革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 )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E、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
3、实行改革开放是( )
A、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C、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D、社会主义过的一贯政策
E、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
4、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 )
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目的
C、发展是手段 D、稳定是目的
E、稳定是前提
四、辨析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4、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五、论述题
1、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3、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与改革的关系?
4、怎样理解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又称党的总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完成党的主要任务而制定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依据和根本指南。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与否对党的事业具有决定性意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相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根据,一般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单项选择题
1、C 2、A 3、D 4、A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D 3、ABC 4、ABE
四、辨析题
1、提示:本命题错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2、提示:本命题错误。主要矛盾是指在整个社会矛盾体系中决定和影响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明确并且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迎刃而解。由于国际和国内的因素,阶级矛盾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支配和影响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
3、提示: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判断,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问题。相对于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次革命而言,改革之所以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第一,改革同革命一样,其性质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第二,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改革同革命一样,其特点都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4、提示: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它同“第一次革命”有着重大的区别:第一,两次革命的条件不同。第二,两次革命的内容和对象不同。第三,两次革命的形式和手段不同。总之,改革要达到的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纲领,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无论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已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且,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之与先进的生产关系相适应。
五、论述题
1、提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实践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提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但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主要矛盾有其特定的历史内容。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言,“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需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的落后,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这个主要矛盾,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殊本质。从社会需要方面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改善物质文化的要求,不仅在量上不断增长,而且在质上不断提高,对于生产更加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从社会生产方面看,经过几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增长,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也有了相当发展,但是生产力落后、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提示:(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正是在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向前发展的。(2)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要获得解决,解决的方法就是改革。邓小平指出,通过改革社会主义制度下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改革不仅是解放生产力,也是发展生产力。(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坚持这个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4、提示:(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统一的,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3)对外开放是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必要手段。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是充分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它能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力。(4)我们不能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对立起来。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并不等于自给自足、关闭自守,更不排斥实行对外开放。同时,实行对外开放并不等于排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和方针。
一、名词解释
1、独立自主
2、经济全球化
二、单选题
1、四项基本原则不包括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坚持实事求是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2、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3、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是
A、改革 B、四项基本原则
C、经济建设 D、人民内部矛盾
4、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市场经济 B、建立民主政制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建立充满活力的国有企业
5、“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
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而非发展中的一般性变革
D、改革是对原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三、多选题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
A、全方位 B、多层次 C、少环节 D、宽领域
2、我国改革的原则是
A、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根本原则
B、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C、必须坚持走市场经济道路的原则
D、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四、辨析题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只是对党员的要求。
2、开放也是改革。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简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为什么说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六、论述题
1、试论述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2、为何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独立自主:是指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下,打破闭关锁国状态,大胆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等一切进步的东西,不断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把坚持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积极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结合起来,把利用国内资源、开拓国内市场同利用国外资源、开拓国际市场结合起来,加入世界发展的行列以促进我国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2、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等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密切联系、相互依存,造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经济局面。在经济全球化中,生产是基础,科技是条件,市场是纽带,金融是核心,跨国公司在最活跃的推动者。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推动者的世界方位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一场经济发展形态由工、农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
二、单选题
1、C 2、A 3、A 4、C 5、C
三、多选题
1、ABD 2、ABD
四、辨析题
1、提示:错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只是对党员的要求,四项基本原则,体现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是不可动摇的立国之本,它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关系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关系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命运。
2、提示:正确。改革也是开放,开放也是改革。改革是对内的开放,开放是对外的改革。
五、简答题
1、提示:(1)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2)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2、提示:(1)发展是目的,是改革与稳定的基础。(2)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 (3)社会稳定是改革与发展的前提
3、提示:(1)对外开放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2)对外开放是协调国民经济各种比例,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3)对外开放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六、论述题
1、提示:(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是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保证,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力,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2)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行改革开放,是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和条件;四项基本原则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政治保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严密的整体,相互贯通,展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途径。
2、提示:(1)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通过改革社会主义下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2)阶级社会里通过阶级斗争、革命来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后的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斯大林一度否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肯定了这两对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但又错误地把阶级斗争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3)邓小平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进一步提出必须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他认为,当前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是发展生产力同落后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体制的矛盾,必须通过改革,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及其他体制,才能解放生产力和促进社会发展。因此,邓小平认为,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名词解释
1、循环经济
2、新型工业化道路
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单项选择题
1、第一次肯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的文件是:
A、《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C、《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D、《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
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C、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D、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3、我们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因为我国
A、是社会主义国家 B、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宏观调控下使
A、 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B、 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重要作用
C、 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辅助作用
D、 计划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5、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和优势,主要是通过
A、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最大优势体现出来
B、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规模和实力体现出来
C、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力和市场的竞争力体现出来
D、国家对市场活动的正确指导和有效调控体现出来
6、我国现阶段实施的社会保障水平是
A、保证劳动者充分就业 B、使劳动者老有所养
C、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D、实现小康
7、我国国有企业可以采取股份制形式,因为股份制( )
A、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 B、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必然要求
C、是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 D、是实现职工当家作主的一种有效形式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 )
A、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D、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 )
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
10、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
A、计划与市场内在结合的经济体制 B、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体制
11、计划与市场是( )
A、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 B、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中
C、属于基本制度的范畴 D、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
三、多项选择题
1、非公有制经济包括:( )
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外资经济
D、混和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 E、股份经济
2、在计划与市场的问题上,邓小平认为( )
A、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B、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E、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同,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A、存在着计划的指导 B、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相结合
C、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相结合
D、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E、存在着国家的宏观调控
4、我国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内容广泛,它包括( )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E、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5、我国公有制经济主要有( )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D、中外合资企业 E、中外合作企业
6、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 )
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外资部分
D、外商独资企业 E、股份合作制企业
7、公有制实现的形式有( )
A、股份制 B、股份合作制 C、合作制 D、承包制 E、租赁制
8、生产要素市场包括( )
A、资本市场 B、劳动力市场 C、技术市场 D、信息市场 E、房地产市场
9、“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这个论断说明( )
A、市场经济只是一种资源配置手段 B、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C、社会主义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资本主义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
D、市场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 E、计划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
四、辨析题
1、非公有制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经济,它的发展可能构成对社会主义的威胁。
2、实行按劳分配,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符合社会公平原则。
3、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
五、论述题
1、为什么我国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2、如何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的重大意义?
3、目前我国分配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分配政策是什么?
4、试述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5、试析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主要内容和意义。
6、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循环经济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主要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2、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则是指公有财产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经济制度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4、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也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国有企业通过公平竞争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三是在宏观调控上,能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效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比资本主义更加自觉有效。
二、单项选择题
1、A 2、A 3、C 4、A 5、C 6、C 7、C 8、B 9、A 10、C
11、D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BC 4、ABCDE 5、ABC
6、ABCD 7、ABCDE 8、ABCDE 9、ABDE
四、辨析题
1.提示:错误。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保护着非公有制经济在内。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仅不会构成对社会主义的威胁,相反,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扩大就业门路,吸纳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增加国家税收等等。
2.提示:在现阶段,社会公平只能理解为人们在主要生产资料的占有大体实现了平等。这反映在分配方面,是实现了分配机会上的平等,大家都是按照“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取得收人。社会公平原则并不要求消费资料的平均分配。鼓励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先富起来,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体现。按劳分配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只承认劳动差别,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收人水平的不同,这并不违背社会公平的原则。3.提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但是,共同富裕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会使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就能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劳动者学习先进,提高经济效益,也逐步富裕起来。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是有先有后的。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非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而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五、论述题
1、提示:(1)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的作用。(3)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和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决定我国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对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对于积累资金、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以及加快生产力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5)十六大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关系。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共同发展。
2、提示: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首次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并把它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中的一项战略任务。(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是由我国当前的国情决定的。(2)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4)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3、提示:(一)存在的问题有:(1)平均主义的分配现象仍然存在;(2)靠权力换取利益的现象仍然存在;(3)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过大;(4)城乡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与“暴富”阶层形成巨大反差;(5)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在分配领域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都是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如不认真解决,就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要把这一问题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党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强调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解决分配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二)应采取的分配政策是:(1)依法保护合法收入:继续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一切合法收入,均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2)取缔非法收入:对侵吞公有财产和他人财产,用偷税逃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谋取利益的,坚决依法惩处。(3)整顿不合理收入:对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的,必须予以纠正。(4)调节过高收入:逐步完善累进递增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清理和规范免征范围,调整消费税,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新税种。(5)保证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对老弱病残、鳏寡孤独以及丧失劳动能力者实行救济,在城镇建立普遍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低收入者也能够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4、提示:(1)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公有制是就所有制性质而言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则是指公有财产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二者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辨证关系。能否找到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关系到公有制优越性的发挥及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企业进行租赁、承包、联合、兼并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试点,常常遇到一些思想障碍,甚至误认为寻找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搞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也可以有同样的实现形式。(2)提出寻找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早在1962年,邓小平就精辟地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3)在近20年改革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党的十五大对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更加深刻的阐述,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具有多样性、交错性和渗透性。因此,不仅要努力寻找同一种所有制的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且要努力寻找不同所有制的相近或相同的实现形式。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中,必须改变“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4)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公有制经济一旦找到合适的实现形式,就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把自身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就能够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同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使公有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使公有资产不断得到保值和增值;就能够真正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5、提示: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点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2)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不是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而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手段和方法。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守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计划和市场要结合。1985年10月,邓小平指出: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于:第一,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它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第二,解除了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第三,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走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提示:(1)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第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完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第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第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第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就业结构。(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遏制城乡差距拉大趋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农村市场需求,消化富余的工业生产能力的根本出路。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的一个实际步骤。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我们党执政为民和代表最大多数人利益的集中体现。(3)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所谓统筹区域发展,就是中央政府从区域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将不断扩大的区域差距重新回归到民众能够普遍接受的范围,从而逐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的动态努力过程。第一统筹区域发展是抑制区域经济差距负面效应的需要。第二统筹区域发展是联动解决各类区域存在和潜在的各种区域病的需要。第三统筹区域发展是谨慎渡过“矛盾突显期”的需要。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名词解释
1、人民民主专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三权分立
4、多党制
5、政治文明
6、法制
7、法治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主党派是( )
A、执政党 B、反对党
C、在野党 D、参政党
2、列宁说: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这句话表明( )
A、民主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
B、民主就是承认人人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的国家
C、民主的本质是民主集中制
D、民主首先而且主要是指一种国家制度
三、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区别是( )
A、经济基础不同 B、阶级实质不同
C、国家结构形式不同 D、宗旨不同
E、主体不同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 )
A、最高权力机关 B、最高行政机关
C、最高立法机关 D、最高审判机关和检查机关
E、最高领导机关
四、辨析题
1、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却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
2、人权高于主权。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国体,它反映了我国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是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和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统一,其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其内容是人民通过定期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利。
3、三权分立:就是把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种权利,分别由议会、法院和政府独立行使,同时又相互制约,维护权利均衡。它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结构的基本选择和组织形式。
4、多党制:通常指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三个或三个以上政党,由于它们势均力敌,谁也不可能单独执政,而只能采取几个政党结成联盟,在议会或总统竞选中与其他政党联盟轮流取得胜利,实现多党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
5、政治文明: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传统、政治结构、政治活动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有益成果。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
6、法制:泛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与民主并无必然联系,他们可以存在于任何历史类型的国家中,例如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和法制。
7、法治:专制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和制度。法治与民主政治紧密联系,相伴而生,要求的是政治民主、普遍守法和法律至上,其核心是严格依法办事。一个国家有法律和制度并不意味着这个国家能够实行法治,因为,法治实际上是要严格依照由多数人的意愿而形成的法律和制度办事,所以它只能建立在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基础上,不可能在专制国家中生存。
二、单项选择题
1、D 2、D
三、多项选择题
1、ABDE 2、AC
四、辨析题
1、提示:本命题是正确的。文化教育事业对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宪法规定,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广泛的民主权利。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的话的意思是说,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不能真实有效的参与政治活动。因此,不能充分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民主权利,履行公民的职责。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讲“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落后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统一起来。
2、提示:此题命题是错误的。第一,各国的情况不同,对人权的认识和实施也各有不同,各国内部的问题,应该由各国自己解决,人权问题本质上是一国的内政问题。第二,人权高于主权的要害是否定国家主权。当前世界各国不仅有大小强弱之分,特别还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人权极需主权来保护,在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主义统治下,没有主权哪里来的人权。邓小平说:“国权比人权重要的多”。主权是最大的人权。第三,“人权高于主权”是西方大国把人权作为国际政治斗争的工具,是某些大国强国对弱国小国以“侵犯人权”之罪,实现他们强权政治的借口。
五、论述题
1、提示: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做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第二,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第三,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在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各族人民的生存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民族因素与区域相结合,把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是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
2、提示:(1)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深刻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应注意把握: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国就是要保证对所有这些事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我国宪法和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利益、人民意志的统一。(2)依法治国的意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民主与法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名词解释
1、和谐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 )
A、民主法制建设B、教育科学文化建设C、树立共产主义理想D、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 )
A、培养“四有”新人 vB、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C、弘扬民族精神 D、弘扬科学精神
三、多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以下保证:
A、为实现一个伟大的目标而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原则
B、为现代化建设指明正确的方向和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
C、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保证
D、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E、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的人才和科技发展、智力支持
2、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 )
A、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B、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衡量和检验文化工作的成果
C、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
D、要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进文化创新E要坚持指导思想多元化
四、辨析题
1、先进文化是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的。因此,在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应提出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
2、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的认识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五、论述题
1、如何理解弘扬民族精神的当代意义?
2、如何认识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和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内容来看,同改革开放以来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

如果需要更多内容,请与本课程组联系。

admin

【打印】       【关闭】


copyright 西藏农牧学院 © 2007-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