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位置图标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工作简报>>文章内容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


农牧学院研究生处
2015年12月10日
 
我院围绕西藏“十三五”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召开研讨会

2015125日下午,学院针对西藏“十三五”期间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内容,召开部分领导、教授和青年教师代表研讨会,在学习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之后,重点讨论“十三五”期间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趋势,围绕趋势结合学院优势生态学科,提出了如下思考。 

保障生态安全、倡导生态文明

——关于西藏“十三五”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思考

无论是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还是自治区各级各类规划,始终将社会稳定和生态安全放在所有工作的首位。2009年以来,国家已投入78亿元资金进行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在高原生态系统整体稳定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巩固提升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民生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针对西藏高原以“高、寒、冰、旱、风、荒、陡”为代表的全球唯一的极脆弱生态系统,目前的保护与建设工程对西藏的生态环境是如何影响的?变化量是多少?将来的发展趋势?是否达到安全标准?如何及时有效的提出预警?相应的应急对策?对民生生活有何影响?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一、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思路

1、以《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为蓝本,继续加强相关生态安全建设。规划确定了3大类10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项目,绝大部分项目已经启动,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比如全区沙化面积逐步减少、退牧还草工程进展顺利、农牧区清洁能源使用率大幅提高、天然林与自然生态区保护初见成效等,但有些项目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如重要湿地(水体)保护工程、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等。

2、构建基于生态资本评估为基础的生态补偿体系,确保西藏生态安全可持续建设。确保西藏生态安全是国家一项长期任务,仅依靠目前的规划建设工程能保证暂时的稳定,但要想长期建设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基于西藏现有生态保护区划分与管理现状,统筹考虑主要的生态系统功能区及当前保护空缺区,提出针对西藏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制定西藏生态保护红线配套政策,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区生态补偿标准与绩效评估研究,构建基于生态资本评估为基础的生态补偿体系,保证后期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3、建立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指标立体监测网络,提高西藏生态风险防控与应对能力。研发西藏主要脆弱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结合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建立西藏典型生态系统预测模型;围绕生态安全预警体系,构建“空—地”一体化的监测网络,建立气候变化、自然灾害、资源开发、城镇建设等重大生态风险评估技术与方法体系,探索生态风险分级管理关键技术、生态风险调控模式及重大生态灾害响应与应急技术,提高西藏对重大生态风险的防控与应对能力。

4、将生态文明融入到生态城镇规划与建设,努力提升民生福址,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生态城镇化建设是我区解决资源和环境双重压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有效举措。在城镇规划上要尊重生态城镇发展规律,坚持科学性、前瞻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突出错位发展,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着力发展特色优势生态农牧业,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改造农牧业,打造绿色有机生态农牧产品品牌,构建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全方位的绿色产业体系。生态城镇建设在融入现代创新元素的同时,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生态城镇建设要结合区域内独特的自然风貌、气候条件,建设符合区域特点的绿色环保建筑,并切实保证建筑质量;加强社区绿化、美化、清化、静化的工作,创造亲近自然、舒适安宁的生态型居住环境;倡导绿色消费,形成相应的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等内化为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把人们的物质消费和精神追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农牧学院在服务西藏生态建设中的应发挥的作用

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生态学科,由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徐凤翔教授创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拥有西藏唯一由本地科研机构支撑的国家级野外台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基础条件,生态学作为教育部重点(培育)学科,拥有西藏唯一的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在高原生态基础数据采集及数据库建设、高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及高原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研究成果突出,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高原生物生态资源,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从“十一五”开始,农牧学院围绕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针对青藏高原农田、矿区、草地、河谷、湿地等脆弱的生态类型,开展了相关形成机理和过程研究,研发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恢复、土地沙化治理、矿区植被建设、干旱河谷造林、农田复壮措施等技术与模式,在局部区域得到应用推广,同时针对西藏生态城镇建设,在林芝地区开展了相关试验示范,不仅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也填补了高原恢复生态学部分空白。在“十三五”期间,我们理应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1、以“林芝森林野外科学定位研究站”为基础,围绕青藏高原生态研究网络,联合区内外学术机构,共同开展高原生态学基础研究。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最敏感的区域之一,通过长期定位研究和试验生态学手段,探讨气候变化对高原农牧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响应对策;针对西藏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开展相关结构与功能研究,以丰富高原生态学理论数据;围绕高原特色资源开展本底调查,探讨其生物多样性形成过程,以及它对环境响应机制,努力揭示高原生态优势,为合理开展生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2、以“高原生态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基础,围绕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开展工程技术研究与生态补偿理论探讨。建立西藏生态环境综合数据GIS平台,探索生态安全监测与评估技术,动态展示高原主要生态因子变化状态及趋势;针对重大生态工程和可能存在的重大生态风险,探索生态风险调控与管理体系,提出生态灾害响应与应急技术;针对脆弱的高原生态系统研发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典型退化系统保护、修复与重建技术,建立区域生态优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管理模式;围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结合国际碳贸易,开展西藏各类生态系统资本估算和资源承载力,为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科学数据。

3、以“高原生态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基础,围绕西藏丰富的水能水资源,开展生态水利与水资源开发研究。紧密围绕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我区生态环境特点和水资源利用效益,加强水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培养并吸引一批高水平科技人才,为我区水利水电资源可持续利用开发提供科技支撑。主要开展高原水利工程技术研究、高原水能(新能源)技术研究、高原水安全与应急管理技术研究、高原水生态评估与修复技术研究、高原水生态产品研发技术研究等内容。

4、以“高原林业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基础,围绕“二江四河”造林绿化工程,开展河谷植被建设技术研究。工程以“两江四河”流域为骨架,实施森林围城、森林水系、绿色通道等三项重点造林绿化工程,可明显提高这些流域的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水土保持能力,为建设美丽西藏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将起到积极作用。由于高原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为了让树木更好地存活,必须要提高植树造林的科技手段。为此将开展乡土植物育苗研究、河谷造林模式研究、干旱区植被建设模式研究等。

5、以“西藏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基础,围绕西藏生态城镇建设模式,开展西藏生态文明和社会和谐发展体系研究。西藏城镇化建设是从根本上改善西藏的落后状况,缩减区域发展差异的唯一道路,但特殊生态环境和民族风俗,决定其必须走西藏特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确保城乡生态环境良好。为此将开展绿色建筑、绿色能源供应、低碳绿色发展模式等研究,探索西藏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建立城镇防灾技术体系和避难求救系统,将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与民生福址结合,挖掘村落民族文化产品,将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最大程度为经济建设服务。

总之,在“十三五”期间,农牧学院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我们有能力,也有信心为西藏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文章来源:农牧学院研究生处  发布者:方江平  发布时间:2015-12-10  阅读:3977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
上一篇: 我院围绕西藏农牧业“十三五”发展召开研讨会
下一篇: 西藏大学农牧学院2016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咨询留言 | 联系我们 | 责任申明 | 网站帮助
Copyright @ 2013-2025   农牧学院研究生处版权所有   技术制作:雪蛙工作室
   本页执行时间:31.250毫秒。
备案序号/经营许可证号: 藏ICP备05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