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位置图标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校规划>>独立设置>>文章内容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


农牧学院研究生处
2015年11月26日
 
农牧学院发展历程

 一、筹建时期(1971年—1978年)

1971516日,西藏自治区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发出“关于恢复西藏民族学院若干问题”纪要,决定正式恢复以前撤消的西藏民族学院,并将校址从陕西迁回西藏。同年7月,西藏民族学院党委成立了“西藏民院迁址筹建处”。9月,在西藏林芝县八一新村选定校址。197253日,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批准了“西藏民院总体规划”(八一新村规划),暂设农学、畜牧兽医、机电等8个专业,并建设为教学服务的机电、化肥、农场、牧场、兽医门诊等9个附属机构。19735月,校园基础建设工程正式开工。

1974123日,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西藏民院继续在陕西咸阳办学,西藏林芝筹建处改为“西藏民院林芝分院”,属地厅级事业建制,并于当月任命组建了分院党委。分院党委在“边迁校、边建设、边办学”的思想指导下,制定了“根据西藏建设需要,在生产实践中培养人才”的办学方向。同年,由西藏民院总院迁来了农学和畜牧兽医专业126名学生,并在全区首次招收畜牧、果林、商业会计等专业157人。1975年,又从陕西转入技工、农业会计等专业98人,至此,计划搬迁的西藏民族学院有关专业转移完毕。

1978年校舍第一期工程建成,建筑面积31,440.79平方米,包含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师生宿舍以及大礼堂、卫生所、托儿所等。当时共有在校生524人,其中藏族及少数民族学生占总数的77%。教职工420人,其中教师120人。设有农学、畜牧兽医、林学、农机水电、财会5个系、9个专业及化学、物理、生物、金属材料四个实验室,图书馆藏书5万册。

经过筹建者几年的艰苦奋斗,在尼洋河畔的一片乱石滩上,建成了一所初具规模的高等院校。在这一时期,筹建者们以艰苦创业,自力更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黄沙漫卷、满目苍凉的沙石滩上建校址,建校园,造菜地,开果园,筑围墙,搞绿化。他们边生产、边建设,边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这种无私奉献的“老筹建”精神为学院以后的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巩固时期(1978年—1994年)

1978427日,经国务院批准,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正式更名为“西藏农牧学院”,并获得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94日,学院隆重召开成立大会。从此,西藏第一所,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所高等农业院校在西藏正式诞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院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发扬筹建精神,进一步绿化、美化校园,加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力度。1979年,学院自己动手设计施工建造了教学实习水电站。1985年,成立了高原生态研究所。建成3,569平方米的教学实验大楼,购进各种教学仪器、设备5,000多台,装备了33个实验室。1988年建成一座面积4,000平方米的图书馆。1991年,原国家农牧渔业部投资修建的干部培训中心落成。随后,农牧学院又先后建起了电教中心,扩建、完善了原来粗糙简陋的工厂、农场、牧场,果园、苗圃等,使教学、科研条件大为改观。

1984年,中央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国家农牧渔业部、林业部、水利电力部和西北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对口援助西藏农牧学院办学。1985年,学院根据西藏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确定了“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和“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办学方向,重新调整了专业设置,将农机水电系改为水电系,撤消财会系,将预科部改为基础教育部。

回顾多年来的办学历程,学院师生深深体会到,要办好西藏农牧学院,就必须正确认识西藏实际,有一个正确的办学思想:要为西藏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建设人才,就必须走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办学的路子;要使教育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坚持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三结合的方向。

三、发展时期(1995年—2000年)

借着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全国支援西藏的东风,学院从农业部、水利部、原林业部和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引进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专业干部,为学院改革、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学院围绕“西藏”、“农牧”、“学院”三个关键词:第一、农牧学院必须面向西藏这个特定的环境,把教育与大农业这两个战略重点结合好,培养出西藏大农业所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必须坚持面向农牧业,面向农牧区,面向农牧民,坚持为西藏的农牧业现代化服务;第三,既是学院,就要坚持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提出“1234工程”:以服务“三农”为一个中心,强化教学与科研两个重点,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个关系,加强领导班子、师资队伍、管理、德育四个系统建设。

为能主动适应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学院按照“强基、改老、拓宽、创新”的思路,调整优化了专业结构,将原有的专业拓宽到11个本科专业、23个专科专业,优化了课程结构,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了教学过程管理、质量监控体系,并开始了“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从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的运用和创新”的教学探索。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作为新一轮教改重点已经起步。在科研工作上,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转变观念,调整科研方向,明确教学、科研、生产的关系,增强科研对生产的服务功能,以及科研对生产、教学的促进作用的认识,统一了全院教职工的思想。从19952000年,学院在教学、科研、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建设等方面共获各项奖励40多项,其中国家级7项,自治区级34项;教师发表在各类期刊上的论文150余篇,获奖23篇;出版著作、科普读物、乡土教材20余种。

这段时期,虽然受到搬迁、合并等思想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偏少,但在党委的领导,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兄弟院校的援助下,学院取得的成绩也是可圈可点,特别是教职员工思想上发生重大改变,从“自发、封闭型”向“主动、开放型”转变,从“单兵作战”向“合理组配、群体攻关”转变,从“单纯为科研而搞科研”向“面向农牧林经济发展找课题,搞科研”转变。

四、奋进时期(2001年—今)

学院抓住与西藏大学组建新西藏大学的历史机遇,奋发直追,在建院四十年之际,已经将学院建设成为依山傍水、满园苍翠、鸟语花香、幽静雅致,集自然之秀、汇人文之灵,具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农业院校。拥有教学科研实验室69个,实践实习场站45个,其中国家级野外定位研究站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2个;固定资产总值超过3.68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8,000万元,纸质图书45万册,建有现代化的校园网络,电子图书资源超过200万册(种)

学院有教学科研单位9个,拥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个、自治区重点学科11个;具有生态学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13个二级学科和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36个本科专业、22个专科专业,其中教育部、自治区特色建设专业6个,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4个。学科及专业涉及农牧林、水电、生态、环境、食品、工程等领域,涵盖了农工理管4个学科门类。

学院有教职工560余人,专任教师342人,硕博研究生导师50多人;在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48.8%,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62.3%;享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称号的教师40人。建院以来,已为西藏农牧林水电等行业培养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近17,000人。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走向社会后,显示出扎实的功底、较强的竞争能力、动手能力和发展潜力,深受社会欢迎和信赖。

学院围绕高原重大前瞻性课题、西藏行业产业共性技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四个方面出发,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十二五”期间,承担了300多项国家、自治区级课题,年均到位经费超过3,000万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课题等方面位居西藏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前列。荣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参加单位),省部级科技奖20多项。在社会服务方面,由“被动适应”向“主动引领”转型发展,以涉农学科为基础,通过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科技咨询、科技培训、科技服务、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积极为西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致富作贡献。近五年来,先后承担200余项地方规划设计与论证项目,累计培训各级各类人员上万人次,为20余家企业长期提供技术支撑,每年科技人员下基层从事科研和社会服务达300余人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当今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深度转型,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学院将来重点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支撑地方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的创新能力,围绕构建外有产业链内有学科链的专业群发展模式,将“政产学研用”深度结合,培养爱国敬业、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到建院六十年之际,把学院建设成为高原特色鲜明、优势学科突出、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为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文章来源:农牧学院研究生处  发布者:方江平  发布时间:2015-11-26  阅读:4450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
上一篇: 我院召开学院单独设置青年教师代表征求意见座谈会
下一篇: 教育部关于同意建立西藏农牧学院的函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咨询留言 | 联系我们 | 责任申明 | 网站帮助
Copyright @ 2013-2025   农牧学院研究生处版权所有   技术制作:雪蛙工作室
   本页执行时间:46.875毫秒。
备案序号/经营许可证号: 藏ICP备05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