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历    
 站内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回到首页 >> 招生信息 >> 报考指南
西藏农牧学院2021年普高招生简章
 
报考指南  加入时间:2021-6-23 9:38:56     点击:10173

植物科学学院

一、学院概况

西藏农牧学院植物科学学院位于藏东南,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林芝市腹地。学院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西藏公学”农科班(西安咸阳办学),于1974年搬迁至林芝称为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农科班,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独立办学后命名为西藏农牧学院,农科班改为农学系,2006年经院系调整、专业整合,成立了植物科学技术学院,2009年更名为植物科学学院。

半个世纪以来,学院坚持“立足西藏、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结合西藏实际,凝炼出“实践为重、科技创新、人格本位”的办学理念,以“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政治定位为育人标准,为西藏各级行政管理、农业院校及研究院所、企事业单位和一线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等部门培养近5000多名人才,为我区社会经济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重要的贡献。

学院以作物学科为引领,包括作物学、植物病理学、蔬菜学西藏自治区重点学科,创办了211协同创新中心西藏特色农牧资源研发协同创新中心—作物研究方向。目前形成了以本科生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等并重的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体系。学院下设农学、植保、农经、园艺四个教研室,有农学、植物保护、森林保护、农业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园艺和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7个本科专业,作物生产技术、工商管理、园艺技术、设施农业与装备等专科专业,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农艺与种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学、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区域发展6个硕士专业方向。其中农学专业被列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和西藏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并于2012年被列为卓越农林人才计划。学院拥有8个校内教学实验室,其中4个西藏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包括高原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实验室、西藏高原作物分子育种实验室、西藏高原资源昆虫与应用昆虫实验室和植物病理学与微生物学实验室。现有教学实习农场、实习果园2个校内实习基地,以及拉萨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实习基地、林芝米林县娘龙村实习基地、林芝八一镇实习基地、鲁朗镇实习基地、米瑞乡实习基地5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具备本专科和研究生培养所需完善的软硬件条件,为高素质、强动手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

长期以来,学院重点依托西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有的物种资源,重点围绕黑青稞、藜麦、油菜、玉米等高原作物栽培生理与生态、种质创新与利用、高原作物植保、高原农业经济发展开展教学与科学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果。特别是在高原作物生态地理、野生油菜起源与演化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先后主持科研项目107项,年均科研经费500余万元,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专利11项。植物保护学教学团队获得西藏自治区级教学团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总计立项30项,年均教改项目经费100万元,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学院已形成了一支学历、年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51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津贴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

学院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创新计划项目年均经费近10万元,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能力竞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有3名学生获得自治区“挑战杯”特等奖、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指导教师4人,自治区级2人。

未来,学院将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和新生态,立足懂农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围绕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区粮食安全、乡村全面振兴、山水林田系统治理等方面开展新农科人才培养教学与科学研究,为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应用研究型学院而奋斗。

二、学科与专业建设

学院重点围绕学校提出的“高原农业、高原生态”两条主线,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充实学科实力,加快服务“三农”步伐,逐步形成了高原作物学科群。2016年完成农业硕士学位点评估,并按照国家规定将农业推广硕士改为农业硕士,并下设农艺与种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农业管理与农村发展4个方向;2018年10月完成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点的评估工作,并获得作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拥有3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学科,4个校级重点学科、4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及西藏高原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研究平台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7个本科专业,6个硕士研究生专业,开展本科、专科和研究生教育。

三、师资队伍

学院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拥有一支信念坚定、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富有战斗力的师资队伍。学院近五年新引进硕士学历专业教师6人,在职教师提升博士学历3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6人;通过“西部之光”、“少数民族骨干教师培养”及到对口援藏院校短期培训等形式在职培养10人。

四、人才培养

多年来,学院坚持“立足西藏、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扎实开展“双万计划”,建设重点学科,培育教学团队,培育精品课程,深化教学改革研究,促进人才培育。自2015年开始,我院全面组织实施了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改革,形成了农学、园艺、植保低年级大类培养,高年级分类培养的新型培养模式,逐步实现学分制管理。近年来,我院大创总计立项45项,国家级13项,自治区级27项,项目经费30.1万元。连续多年开展植物生产学技能竞赛、管理类专业知识技能大赛等活动,为提高学生的能力起到积极作用。在全国第十五届“挑战杯”中国银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经济类一等奖。

五、科研与社会服务

学院大力营造良好的科研工作氛围,建立完善促进科研工作奖励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2016年以来,学院教师共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项,省部级项目27项,累计科研经费达1511万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3篇,其中SCI收录6篇,EI检索收录4篇,一级学报44篇,核心期刊69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获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1项,科研工作实现从量的增长到质的增长转变。

服务社会发展方面,学院充分发挥高校科技资源,助力脱贫攻坚和地方政府经济发展。以王建林教授为带头的黑青稞研究团队,在隆子县开展黑青稞增产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连续两年现场测,亩产增产月100kg;同时学院10多名专家教授长期参与自治区“三区三州”服务工作和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其中农学教研室获得自治区粮食之心集体奖,多名专家在自治区脱贫攻坚战中立功。

 

090101农学(本科)

专业概况:本专业现有教师1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西藏自治区教学名师1人,西藏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3名,教授3名,副教授10名。近5年主持国家级项目近20项,省部级及重要横向科研项目课题30余项,到位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0项,出版地方特色教材6部,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获西藏自治区教育部“农学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育计划”“农学特色专业建设”“作物生产质量提升计划”“农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获2018年西藏自治区农牧厅“粮安之星”先进集体。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期刊文献3篇。自建校即开设本专业,现已办学40多年,为西藏培养农业生产第一线技术人员与科研人员近3000人。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爱国精神、奉献精神、政治过硬、一心为农,掌握农业科学方面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善于运用大数据,能在高原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农业科研、生产、经营和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德、智、体、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动手能力强、能创新)人才,与西藏农牧学院“博学为农精业兴藏”的办学定位一脉相承。

主要课程:西藏高原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育种学、普通遗传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种子学、农业生态学、农业推广学、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农业标准化与安全化生产、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组织培养、土壤肥料学、基础气象学、基础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植物病理学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科研技能训练、大田常规耕作技术、作物生产实践、作物育种技术、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课程实践、军事训练、寒假社会实践等,不少于40周。

就业去向:本专业基础理论宽厚,理论联系实际,适合就业领域和行业广泛,所培养的毕业生,既可从事农业科研、教育和行政管理,又能从事企业经营、市场营销以及农产品开发等各项工作。

 

090106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

专业概况:本专业现有教师9人,其中副教授4人,具有硕士学位老师8人。近年来主要围绕高原农业设施结构设计、农业设施环境调控、设施作物栽培技术开展研究工作,获得各级科研项目二十余项,研发出适宜庭院园艺植物栽培的多功能可移动塑料大棚1个,高原型风光互补发电节能温室1个,申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师资团队针对西藏地区的温室提档升级改造技术和西瓜、哈密瓜、甜瓜、红秋葵、长果桑、猕猴桃、车厘子、葡萄、苹果、梨、核桃、草莓、辣椒等栽培技术为西藏乡村振兴、企业发展持续提供技术支撑。

近两年,学生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4项,自治区级创新项目十余项。学生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创新竞赛一等奖,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竞赛三等奖,第二届全国农科学子大赛西南片区二等奖,第七届西藏成才杯竞赛特等奖,第五届“互联网+”自治区复赛单项奖,2019年林芝市创业大赛三等奖,学生一作发表论文6篇。

最近两届毕业生保送研究生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名、南京农业大学一名,考研录取5名,在拉萨职业技术学院、阿里职业技术学院、日喀则农科所、日喀则职业技术学院、昌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从事与设施农业对口工作二十余名,自主创业5名。毕业生获得日喀则农牧领域“先进工作者”称号一人次。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政治立场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爱西藏、爱专业、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在“农业设施工程”方面具备农业设施设计、建造、运行管理等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在“设施农业生产”方面掌握园艺植物设施栽培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能适应我区设施农业领域需求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1. 农业设施工程类:工程力学、电工学、农业设施工程学、农业设施环境与调控、农业设施建筑与结构、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CAD绘图基础、测量学、温室工程施工。

2. 设施农业生产类:基础气象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设施果树栽培学、设施蔬菜栽培学、设施花卉栽培学、设施作物遗传育种、设施作物病虫害防治。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不少于40周。

就业去向:毕业生能够在教学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设施农业及相关领域的规划设计,研发与生产,技术推广,经营管理及教学科研等工作。包括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园艺植物设施栽培,参与科研项目,撰写研究报告等;也可应用专业知识进行自主创业。

 

090102园艺(本科)

专业概况:本专业由建校初的果林专业发展而来,2001年开始招生,现有6个教学班级。主要学习果树、蔬菜、观赏植物的栽培、育种、贮藏加工等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毕业达到培养要求者授予农学学士学位。现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的8人,副教授4人。近年来围绕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园艺植物栽培、园艺设施等领域开展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重点科技项目等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多项。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政治立场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爱西藏、爱专业、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具有扎实的园艺植物栽培、新品种培育、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等园艺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能适应新时期园艺产业领域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普通遗传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植物昆虫学、植物病理学、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花卉栽培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教学课程实习、毕业论文试验、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一是可在中职学校、科研单位从事园艺专业教学、科研工作;二是可在相关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园艺植物栽培、园艺植物新品种培育及良种繁育、园艺产品贮藏加工等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工作;三是可继续攻读园艺学科相关方向(蔬菜学、果树学、观赏园艺学、茶学、设施园艺学等)的硕士学位,提升学历后再就业;四是可在涉农相关单位从事农业方面的相关工作,或应用专业知识进行自主创业就业。

 

090103植物保护(本科)

专业概况:本专业现有教师13人,自治区教学名师1人,教授6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人,在读博士2人。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1项,西藏自治区科技厅课题10余项,多项横向项目,获得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收录9篇,一级学报20多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5余篇;出版乡土教材3本。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病虫草鼠生物学及其综合治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及植物有害生物识别、发生规律、监测预报和防治等基本技能,且熟悉与农业生态和植物保护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植物保护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研究能力、研究潜能和创新意识的能适应我区植物保护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普通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生产劳动、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与论文、社会实践等,不少于41周。

优势与特色:本专业立足西藏高原作物有害生物的防治,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精良,拥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就业去向:主要从事各级农牧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农业病虫害监测与综合管理、防控技术推广与应用、生物农药开发与利用等。毕业生适合到植物保护、植物检疫部门和相关科研及教育等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工作,也可继续在本校和其他高校及研究单位攻读硕士学位。

 

120301农林经济管理(本科)

专业概况:本专业现有教师14人,自治区优秀教师1名。五年来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3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中科院横向项目1项,教育部科研课题6项,西藏自治区教育厅课题16项,支配科研经费500余万元;承担省级教研(教改)项目10余项,累计支配经费2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一级学报13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5部,参编著作5部。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政治立场坚定,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扎实掌握管理科学、经济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能力,具有扎根基层的献身精神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敬业精神,能适应农(林)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研究等领域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会计基础、统计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农学概论、社会学概论、农业经济学、财政与税收、农村金融学、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劳动技能训练、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文献综述与“三农”问题调查、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不少于30周。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在各类农(林)企业、金融机构、农业推广管理部门、政府及事业单位从事计划、规划与设计、推广与发展、经营管理、农村建设等方面工作。毕业生也可在本校及全国范围内报考相关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120302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

专业概况:本专业现有教师14人,自治区优秀教师1名。五年来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3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中科院横向项目1项,教育部科研课题6项,西藏自治区教育厅课题16项,支配科研经费500余万元;承担省级教研(教改)项目10余项,累计支配经费2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一级学报13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5部,参编著作5部。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基本理论素养和农村发展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三农”问题和“三农”文化,系统接受现代农业技术与推广、现代农业的理论素养和规划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与实践训练,掌握农村区域发展和规划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调查研究和分析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综合能力,具有较强可塑性和社会适宜能力“会规划、善管理、能创新”的 “一懂两爱”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会计基础、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农学概论、农业推广学、农村社会学、农业和农村经济学、农村发展学、农村区域发展实验、农村发展研究方法、农村发展规划、农村发展规划与设计实验、农业项目管理与投资评估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劳动技能训练、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文献综述与三农问题调查、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不少于30周。

就业去向:毕业生能在政府及事业单位和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就业与创业,从事农村发展战略规划与决策管理、农业项目管理与投资评估、现代农业产业开发与产业化经营、涉农产业组织设计与运营管理、农业综合开发与推广等工作的“懂技术、擅管理、会经营、能发展”的管理型技术人才(农业CEO)。

 

090503森林保护(本科)

专业概况:本专业现有教师11人,自治区教学名师1人,教授2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人,在读博士2人。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西藏自治区科技厅课题6余项,多项横向项目,获得科研经费600余万元;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SCI收录6篇,一级学报20多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5余篇;出版乡土教材2本。

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富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吃苦耐劳,有一定的文秘写作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具有森林有害生物识别、发生规律、监测预报和防治等基本技能,且熟悉与林业生态和森林保护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森林保护学、森林培育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良好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能适应我区林业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基础生物化学、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树木学、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森林培育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森林病理学、森林昆虫学、林木化学保护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生产劳动、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与论文、社会实践等,不少于37周。

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从事各级林业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森林病虫害监测与综合管理、城镇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生物农药开发与利用等。毕业生适合到森防站、园林绿化、种苗生产基地、植物检疫部门和相关科研及教育等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工作,也可继续在本校和其他高校及研究单位攻读硕士学位。

 

动物科学学院

一、概况

西藏农牧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前身为1957年西藏咸阳民院牧医科,1972年西藏民族学院西藏林芝筹建处创建的农牧系,1973年5月开始兴建实习牧场,兽医门诊等为教学服务的基础建设。1974年,西藏民族学院林芝筹建处改为“西藏民院林芝分院”,牧医科改为牧医系直至2010年。1974年从西藏民院总院迁来的首批学生中有牧医61人,1978年学校第一批实验室建成,牧医系拥有了第一个实验室生物实验室,1982年在全西藏首次招收畜牧专业3O人。2010年8月6日成立动物科学技术学院,2010年10月27日更名动物科学学院至今。

历经4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以本科生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等并重的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体系。学院内设动物医学系、动物科学系和草业科学系三个系部,有4个本科专业,草业科学(1994年)、动物科学(1972年)、动物医学(1972年)、动植物检疫(2012年);5个专科专业,中草药栽培技术(2010年)、畜牧(1982年)、畜牧兽医(1984年)、兽医(1982年)动物防疫与检疫(1996年)以及有预防兽医学、兽医专业学位及农牧(畜牧)专业硕士点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在校生1089人。 

二、学科建设 

成立动物科学学院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编写十三五学科建设规划。建设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预防兽医学、草业科学3个西藏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建设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高原动物疫病检测中心和临床兽医学3个西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推进藏猪协同中心建设。2014年成功申报并获批兽医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于2018年通过审核评估,2018年预防兽医硕士点通过国家和自治区合格性评估。

三、人才培养 

近5年,成功申报“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国家级卓越农林优势特色专业,“动物科学”“草业科学”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家畜育种学”“草原啮齿动物学”“牛生产学”“饲草生产学”等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开展了“藏猪协同中心”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出版《西藏高原饲草加工与贮藏实验指导》,《草坪学实验实习指导》《兽医临床实践技能手册》《家畜病理学实验及指导》《草坪经营学》《草业政策与法规》等教材6部。新增19个教学实习基地。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招收本科生893人,硕士研究生73人,学生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别为100%、94%,其中研究生学位授予率为100%;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2人,2名学生硕士论文被评为优秀硕士论文。两名研究生获得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

本学院是西藏高水平畜牧兽医及草业类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截止目前,全区80%以上畜牧兽医和草业人才毕业于均本学院。 

四、科学研究 

近5年,我院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7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62项,承担地市级项目3项,承担校级科研项目10项,承担横向科研项目34项,纵向经费共计4123.7万元,横向经费共计2287.37万元,总计经费6411.07万元。
    近5年,我院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共7项,其中“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全院教师以第一作者身份或通讯作者发表核心以上的论文共142篇,其中核心期刊67篇,一级学报48篇,有分区且被SCI收录27篇。全院教师共计获得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藏猪协同研究中心荣获脱贫攻坚优秀集体。

近5年,学院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3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66人次,邀请国内外专家举办学术报告会16场。

五、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拥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实验室、高原动物疫病检测实验室和临床兽医学实验室3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藏猪协同中心与高原动物饲料研究与加工自治区级研究中心2个,拥有教学实习动物医院1个,家畜解剖学实验室、动物生理与药理学实验室、动物微生物与传染病学实验室等13个校级教学实验室以及1个校内实习牧场;教学、科研、生产基础设施完善。与江苏农科院联合培养研究生,共享共用兽医研究所、动物免疫工程研究所等省级和国家级科研平台,与西藏自治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畜牧总站)等20多个科研基地建立了教学科研基地。开放式实验教学,为学生参加科研、各类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提供条件保障。

制订了实验场地及设备共享管理办法。建立教辅人员考评机制,通过实施在岗抽査、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等措施,加强对教辅人员的管理与考核。 

六、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通过内部培养和人才引进等方式,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内外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状。学院现有教职工51人(含援藏干部1人、柔性引进人才3人、志愿者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9人,讲师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1人,硕士学位的24人,硕士生导师15人,博士生导师5人。

学院现有西藏自治区创新团队1个,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任,全国农业推广标兵1人,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名,西藏自治区学术带头人3人,西藏自治区先进工作者1人,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优秀教师3人,西藏自治区草业科技先进工作者1人,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巾帼标兵1人,西藏自治区教学能手2人,西藏自治区“五四”青年奖章3人。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为在高原地区开展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部“三会一课”制度落实良好,在党员中开展党日活动90余次。2019年,成立“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大学生党员红色历史文化研究站形成特色。

 

090701草业科学(本科)

专业概况:草业科学教研室现有教职工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硕士生导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具有硕士学位5人;其中,西藏自治区学术带头人1人,西藏自治区优秀教师1人,西藏自治区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1人,西藏自治区草业科学研究先进个人1人。该专业成立以来共完成国家科技支撑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农业部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6项、科技厅各类项目5项,总金额1000余万元。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出版教材3部、专著3部,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2012年“草业科学特色专业”获西藏农牧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教育厅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20年草学为自治区一流学科,2021年获批西藏自治区一流专业。共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1000余名合格的本专科毕业生。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能适应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牧草栽培与育种、草地调查与规划、草地生态学、草地培育与保护、草类种子生产、牧草加工与贮藏、草坪建植与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草业生产与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草地植物分类学、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培育学、草原保护学、草坪学、饲草饲料加工与贮藏、草地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学、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牧草育种学、草坪经营学、牧草种子学、草原法、植物学、普通遗传学、动物学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劳动技能训练、军事训练、社会实践、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不少于32周。

就业去向: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在草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草业生产与保护、人工草地建植与栽培、草产品加工与贮藏、草业技术推广、草坪经营与管理等工作。

 

090301动物科学(本科)

专业概况:本专业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实验员1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5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西藏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1人,西藏自治区优秀教师1人,西藏自治区藏猪首席专家1人,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学术带头人1人。拥有西藏自治区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个(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实验室)、西藏自治区藏猪种质资源库1个,教育厅工程中心1个(西藏高原饲料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在建院士工作站1个(李德发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中国农业大学专家2人、藏猪协同研究中心1个。

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西藏自治区科技厅课题20余项,科研经费15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其中SCI收录15篇,专利授权10余项,主编教材8部,参编著作6部。

以第一完成单位及第一完成人获“西藏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西藏自治区“成才杯”特等奖3项,全国“挑战杯”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动物科学专业全国大学生技能竞赛三等奖1项。目前在校本科生283名、专科生91名、研究生13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适应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动物遗传育种、家畜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及动物生产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从事畜牧生产相关领域的技术与设计、开发与推广、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本科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高原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家畜繁殖学、动物营养学、饲料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动物生产学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科研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共计32周。

就业去向:毕业后可在动物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国家机关就任公务员,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到饲料加工、动物养殖及动物性食品生产等相关的国内外公司和企业进行科技开发及生产管理方面的工作。

 

090401动物医学(本科)

专业概况:动物医学研室现有教职工1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实验师2人;博士4人,硕士8人;牦牛岗位专家2人;获得自治区五四青年奖1人;自治区优秀教师1人。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西藏自治区教育厅课题4项;西藏科技厅课题8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获科研经费26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SCI论文22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5部,参编著作3部。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掌握扎实的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和预防兽医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兽医业务部门、动物生产单位以及有关部门从事畜禽疾病诊断、治疗、预防以及动物及其产品检疫、兽医法规执行等方面工作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主要课程:家畜解剖学、家畜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家畜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中兽医学、兽医微生物学、家畜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病学、动物检疫、畜牧兽医政策与法规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劳动技能训练、军事训练、社会实践、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不少于35周。

就业去向: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在各级政府部门、农业院校、研究院所、进出境和国内各级动物检疫机构、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机构、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及饲料、动物药品、动物养殖和动物性食品生产相关的企业、公司、集团以及动物医院等单位从事动物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动物药品生产和管理、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肉品卫生检验等方面的技术、行政管理、教学或科研工作。

 

食品科学学院

    食品科学学院成立于2010年12月,现有教职工31人,其中专任教师21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8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5人,硕士19人;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者1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自治区重点学科带头人1人,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西藏自治区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2人。学院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技术三个本科专业和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2020年申报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生物与医药工程硕士授予点已通过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教育部公示。建有食品科学与工程(自治区教育厅重点实验)、食品安全与检测、分子生物、生理生化、野生植物资源评价与利用(自治区教育厅重点实验室)、植物组织培养6个教学科研实验室,建有藏药材研究、食品加工、野生植物资源评价与利用3个科研平台和西藏高原特色农产品研发中心、西藏森林资源天然产物研究中心2个研究中心;与西南大学联合成立了药用植物联合研发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在我院设立了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西藏实验站,建有藏药资源圃、食品加工车间等15个校内外实习基地。

近五年来,学院教师主持科研项目80余项,在研项目经费3000万元余。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民族特色工业化食品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项目、自治区“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特色农产品加工项目,转化科研成果1项、经费50万元,完成藏药材资源普查22个县外业调查工作,采集植物标本3万余份,发现疑似新种160余种、新分布80多种,建立西藏自治区中药资源普查成果地理信息系统。学院教师发表各类科研论文共计2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EI收录1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参与制定牦牛乳行业标准5项、藏药材质量标准19项,开发产品20余种。在高原农产品加工及贮藏、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与检测、藏药材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082701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

专业概况: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西藏自治区级一流专业,也是校级特色专业。该专业围绕建设“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战略定位,在青稞、牦牛、林下资源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与贮藏保鲜教学及科研方面特色鲜明。该专业专任教师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占82%,师资队伍实力雄厚;拥有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个科研创新平台,9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与中国农业大学建立了本科生联合培养、交流访学机制。

培养目标:按照“爱西藏、爱专业、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要求,培养适应西藏食品行业发展需要,具备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系统掌握农产品加工、保藏和农产品质量检验与品质控制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食品或相关产品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品质控制、产品销售,检验检疫、教育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理化分析、食品营养学与卫生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技术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劳动训练、社会实践、食品工厂教学实习、食品市场考察教学实习、食品安全检测实践、果蔬粮油加工实习、肉制品加工教学实习、乳制品加工教学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以及各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学时占全学程教学总学时的32.4%。

就业去向:从事食品或相关产品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品质控制、产品销售,检验检疫、教育教学等方面工作。

 

082702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

专业概况: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食品营养的保障和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紧密联系西藏实际,专注于青稞粮油、牦牛乳肉、林下资源等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品质分析、质量控制、质量监管等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拥有1个国家肉品质量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藏实验站,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4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拥有LC-MS、GC-MS、FTIR、质构仪等高精尖检测设备,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宽口径,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按照“爱西藏、爱专业、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要求,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适应西藏食品行业发展需要,掌握化学、生物学、管理学、食品科学、食品安全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现代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能从事食品分析检测、质量控制、企业管理、生产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学、食品质量管理学、食品分析、食品标准与法规。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围绕高原特色农产品和林下资源质量控制及检测设置课程实习、综合实习、科研实训等。实践学时占32.12%。

就业去向:毕业生能在食品生产企业、科研机构、检验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食品分析检测、质量控制、企业管理、生产、经营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071002生物技术(本科)

专业概况:我院生物技术专业设立于2003年,该专业注重农、理结合,重点围绕西藏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形成了稳定的专业特色。该专业有国家百千万人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西藏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建有西藏藏药材资源与开发利用创新平台、西藏农牧学院-西南大学药用植物联合研发中心、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实验室,藏药种质资源圃。

培养目标:按照“爱西藏、爱专业、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要求,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具备生物技术专业相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医药、农业、林业、畜牧、生态、环保、园林等相关领域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科研、生产、开发、检验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蛋白质与酶工程、细胞工程、植物基因工程、遗传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资源学、生物信息学等课程。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劳动技能训练、军事训练、社会实践、专业实践、毕业实习等。专业实践主要包括:植物学实习、生物化学综合实验、生物技术大实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实验。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在农(林)企业、农业推广管理部门、政府及事业单位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科研、生产、开发和管理等工作。

 

资源与环境学院

    西藏农牧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成立于2006年,由原西藏农牧学院林学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技术团队重组而成,是我校最大的二级学院。迄今,资源与环境学院已发展成具有森林培育、植物营养学2个自治区重点学科,重点培养西藏高原林业、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方面高素质应用型、技术型和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综合性教学单位。

资源与环境学院下设林学系(林学教研室)、资源与环境教研室、环境科学与工程教研室、生态学教研室、园林教研室、水土保持教研室、旅游管理教研室、植物学教研室共8个教研室(系)和1个实验中心,同时为保障学生实践教学需要,建有校内外实习基地24个,辐射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四市,直接参与当地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专业层面上,资源与环境学院设有林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旅游管理等共计11个本科专业,其中,林学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园林专业为自治区一流专业。同时,设有林学一级学科下森林培育、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森林生态(自设)共5个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是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相关专业中建制最全、服务面最广的人才培养机构。

学院现有教职工74人(含专职实验员5人、辅导员6人),教师职称结构上,教授6人,副教授24人;教师学历结构上,博士9人,在读博士9人,72.97%为硕士以上学历。

办学以来,资源与环境学院在各级主管部门、行业部门的领导下,在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等院校的无私援助下,教学成果显著,先后获得西藏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3名专兼职教师获得“西藏自治区教学名师”称号、3名教师获得“西藏自治区五四青年奖章”;科学研究上,在高原半干旱区造林、野生植物资源、植物营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先后获得国家林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西藏自治区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已形成了以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具备西藏特点的多学科、多层次的办学模式。

 

070502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本科)

专业概况:本专业现有教师10人,享受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西藏自治区各类科研项目7项,支配科研经费11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1部。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政治立场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熟知地理科学、资源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扎实的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和管理技能,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能力,具有扎根基层的献身精神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敬业精神,能适应资源环境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自然资源管理、资源调查与评价、国土规划等领域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自然地理学、测量学、地图学、自然资源学原理、土壤学、水资源学、气象学、生态学、土地资源学、环境学、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区域分析与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学、遥感技术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劳动技能训练、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文献综述与资源环境问题调查、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不少于30周。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在各类资源环境企业、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事业单位从事资源调查、资源评价、资源利用管理、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工作。

 

071004生态学(本科)

专业概况:生态学专业是自治区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也是我校的优势、特色专业之一,支撑学科是我国著名高原森林生态学家徐凤翔教授开创的生态学学科,当前学科带头人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国家级人选郑维列教授,现有专任教师4人,其中副教授2人,兼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专业开办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政治立场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生态学发展动态和多学科融合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协同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培养具有从事生态环境工程的规划、预防与监测、生态系统维护与恢复、生态安全生产等方面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并具备较强的创新设计能力,能在生态、环境及相关部门从事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创新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普通生态学、生态设计、生物学、土壤学、3S技及其应用、生态监测与评价、城市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工程学、污染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生态监测与评价、生态设计以及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专业综合实习、毕业论文等,不少于30周。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在各类农、林、牧、环保、企业及相关部门从事生态监测、生态系统维护与恢复、环境保护、生态安全生产经营等工作,或在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等工作。

 

120301环境工程(本科)

专业概况:本专业现有教师8人,兼职教师3人。教授1名,副教授3人。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西藏自治区教育厅课题2项,支配科研经费2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3部。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政治立场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掌握扎实的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基本素质,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能力,能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从事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以及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工作,能适应21世纪西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学、环境评价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劳动技能训练、军事训练、社会实践、环境污染认识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不少于30周。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在污水处理厂、环保局、环保企业、环境管理部门、政府及事业单位从事计划、规划与设计、农村建设局等方面工作。

 

090201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

专业概况:农业资源与环境是自然界中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各种要素的总称,是农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此专业也由此而产生。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本专业专兼职教师9人,其中自治区级科学技术带头人1人,2016年评为自治区级特色专业,2003年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硕士点获批,高原土壤与植物营养作为其中一个研究方向,2017年资源与植物保护专业硕士点获得学位授予权。2012年《植物营养学》学科评为西藏自治区教育厅重点学科,建有《高原土壤与植物营养学》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近10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科研总经费1000万余元;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SCI、EI收录10篇;省部级以上科技奖3项。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政治立场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系统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科学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农业、土地、环保等部门或单位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与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教学与科研、技术推广与开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高等数学、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气象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地资源管理、土壤农化分析、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农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学、水土保持学。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军事训练、社会实践等,一般安排30周。

就业去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农业、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或单位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也可进一步深造,在全国范围内报考植物营养学、土壤学、生态学、环境科学、资源与植物保护、耕作学与作物栽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土地资源管理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

 

090203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

专业概况:水土保持教研室现有教师10人,其中,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者1人,自治区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1人。五年来,水土保持团队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治区自然基金和自治区教改项目20多项,到位经费400余万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10余篇,出版专著2部。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建设需要,具备植物学、生态学、土壤侵蚀原理、林业生态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学、荒漠化防治工程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能力,具有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施工及监测等能力,能适应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生态环境建设、水土保持施工及监测等领域需求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气象学、普通生态学、土壤学、水力学、土壤侵蚀原理、荒漠化防治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规划、3S技术应用、水土流失与荒漠化动态监测、林业生态工程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劳动技能训练、军事训练、社会实践、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不少于30周。

就业去向: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生态环境建设、水土保持施工及监测等领域的工作。

 

090501林学(本科)

专业概况:林学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是我校优势、传统专业之一,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支撑本专业的林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设五个二级学科,其中森林培育为自治区重点学科。建成国家林草局林木种质资源平台一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一个。拥有15名教学科研人员,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博士4人,学科带头人2人。区内外外聘客座教授5人。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自治区及各类社会服务项目5项,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及教学奖5项。林学具有较为完整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体系和重点实验室运作机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身心健康,能适应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林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森林培育、经济林栽培、病虫害防治、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林业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在林业及其它相关领域和部门从事与林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植物学、树木学、土壤学、林木遗传学、林木育种学、森林培育学、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学、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林业生态工程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社会实践、科研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不少于34周。

就业去向:毕业生能在各级林业管理部门、林业规划设计部门、国土资源、农业、环境保护部门、工矿企业等单位从事林业生态建设、森林资源调查与规划、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经济林栽培等工作。毕业生可以继续深造后进入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森林培育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相关教学、科研等工作。

 

090502 园林(本科)

专业概况:园林专业为西藏自治区一流专业。现有教师9人,客座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2人(客座教授)。自治区教学名师1人,自治区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二级景观设计师1人,五年来先后主持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主持国家环保局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1项,承担西藏自治区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5部,教材3部,支配科研经费200余万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立足高原,面向西藏,服务 “三农”,掌握扎实的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观赏植物栽培、园林规划设计与园林工程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协同合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培养具有从事园林规划设计、观赏植物生产经营管理、城镇绿化规划设计与管理等方面工作能力;能够适应园林规划设计、小城镇绿化规划建设、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领域需求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工程测量、设计初步、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规划设计、观赏植物栽培学、园林植物育种学、园林建筑设计、园林施工与管理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劳动技能训练、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文献综述与人居环境问题调查、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不少于30周。

就业去向: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在园林部门、林业部门、园林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观赏植物生产经营管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工作。

 

120901旅游管理(本科)

专业概况:本专业现有教师5人,其中外聘武汉大学教师1人。五年来先后承担自治区级项目6项,教学团队建设项目1项,承担林芝市各级旅游项目规划项目评审20余项,支配科研经费1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著作1部。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政治立场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掌握扎实的现代旅游管理、生态旅游开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能够胜任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经贸以及生态旅游开发等相关部门的岗位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消费者行为学、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西藏民俗旅游文化、导游业务、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景区规划设计、旅游目的地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饭店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统计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社交礼仪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劳动技能训练、军事训练、社会实践、专业六个月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不少于30周。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旅行社、旅游景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等旅游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规划设计、咨询培训、导游等工作,也可进行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

 

 

水利土木工程学院

 

    西藏农牧学院水利土木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西藏高校中成立最早的工科院系。我院于1971年筹建,其前身为西藏民族学院机电队,1973年由陕西咸阳迁入西藏林芝八一镇,并改名为“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农机水电系”,1978年学校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西藏农牧学院”后,为适应西藏经济的发展,于1982年停办“机械维修技工”和“农机修造”专业,扩展了水电专业方向,并改名为“西藏农牧学院水利电力工程系”。随着学科的发展,2006年8月“西藏农牧学院水利电力工程系”改称为“西藏农牧学院工程技术学院”(二级学院),在原有基础上于2010年底又成立了“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和“电气工程学院”。

我院现有教职工50名,其中教授(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8人(含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9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4人,自治区优秀教师1人,自治区教学名师1人。现有自治区重点学科1个(水利水电工程),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在建待批水利工程一级学术型硕士点1个及土木水利专业型硕士点1个。完成国家科研项目10项,西藏自治区科技厅重点项目及教育厅教改项目等30余项,科技社会服务30多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水利部科技进步奖、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50余项。

我院与河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及其二级学院之间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实现了协同发展、合作共赢。长期的对口支援工作有力促进了我院各项事业发展,他们的无私援助使我院科学建设、实验室建设、科研工作不断得到新发展,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得到逐年提升。

 

080501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

专业概况:本专业现有教师8人,其中,副高及以上教师3人,中级职称4人,研究生以上学历6人。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农业部财政项目1项,西藏自治区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教改项目7项,获西藏自治区高校教学成果奖1项,支配科研经费2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2篇,EI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发明专利(含实用新型)20余项。

培养目标:面向西藏社会需求,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专业人才;具有扎实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具备良好的工程师基本素质;掌握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机电控制等方面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在能源生产与管理部门、设计院、能源类企业、设备制造企业等相关部门从事能源的规划、设计、安装、设备调试、运行管理、设备研发等方面岗位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水力学、电工学、水能利用、热工基础、水力发电类课程、泵与风机、光伏发电类课程、新能源技术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劳动技能训练、军事训练、社会实践、金工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水轮机课程设计、水电站厂房设计、水轮机调节课程设计、发电厂电气设备实习、水电站辅助设备课程设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实践环节34周。

就业去向:毕业生能在水利水电、可持续能源利用、流体机械、电力、动力工程等领域的发电厂、设计院、制造厂、施工单位和教学研究机构,从事工程设计、科研、教学、设备制造、安装检修、运行管理、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本专业及其它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

 

081001土木工程(本科)

专业概况:本专业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博士1人,在读博士2人,研究生以上学历9人,自治区优秀教师1名,自治区高校教学名师1人。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自治区科技厅自然基金7项,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教改项目5项,支配科研经费2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6篇,EI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著作3部,发明专利3项。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备土木工程学科(建筑工程方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在专业技术工程领域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工业、民用建筑工程结构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画法几何及土木工程制图、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概预算、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房屋建筑学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劳动技能训练、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文献综述、工程测量实习、地质实习、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实习、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实践环节39周。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在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监理企业、高等院校、政府职能部门、各类开发公司等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与研究、施工技术与管理、基本建设管理、工程咨询、工程质量监督和监理工作。

 

082304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本科)

专业概况:本专业属工学学科门类的农业工程类,专业代码082304,主干学科为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工程,基本修业年限4年,可提前1年或延迟2年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本专业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博士1人,在读博士2人,研究生以上学历9人,自治区优秀教师1名,自治区高校教学名师1人。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自治区科技厅自然基金7项,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教改项目5项,支配科研经费2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6篇,EI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著作3部,发明专利3项。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系统地掌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工程技能和技术知识,富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能够在农业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教育、科研、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画法几何、工程制图及CAD、工程力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测量、环境微生物、热工基础、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土木工程施工、设施农业工程工艺、水质工程学。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测量实习、施工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综合实验和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28周。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在建筑工程、环境工程、工厂化设施农业系统、农村新能源开发与科学利用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装备开发与集成、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081101水利水电工程(本科)

专业概况:本专业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在读博士2人。五年来先后承担西藏自治区科技厅项目5项,教育厅特色专业建设1项,支配科研经费156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一级学报6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参编著作1部。本专业是西藏自治区首批获得“西藏自治区高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资助的自治区重点专业,是西藏农牧学院优势专业,水利水电工程是该校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的二级学科。2018年入选西藏自治区教育厅特色专业建设,2019年入选西藏自治区高等学校一流专业建设。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政治立场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系统掌握水利水电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高新应用与开发,较强的调查研究与组织、决策与管理能力,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能力,能在水利工程、水电工程、水土保持、水行政、水资源开发与管理等部门从事相关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科研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外语、计算机操作及语言、画法几何及水工制图、水利工程测量、工程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工程水文、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利水电规划、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工程概预算、水利工程施工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劳动技能训练、军事训练、认识实习、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综合实验、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46周。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在水利水电行业从事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科研和教学等工作,也可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及环境保护等行业的相关工作。

 

082305农业水利工程(本科)

专业概况: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始创于1994年,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教师8人,占教师总数的100%。实践教学基地条件良好,拥有专业教学综合实验室2个,总面积2600余平米,农业水利工程节水灌溉综合试验场1个,校外实习基地3个,工程设计室1个,规划设计相关节水灌溉工程50余项,开展自治区级及校级项目1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达300余万元,取得了较好社会与经济效益。近五年,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SCI论文1篇,EI论文1篇,一级学报2篇。为全区各级水利系统培养毕业生1000余名,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培养目标:面向西藏社会需求,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专业人才;具有扎实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具备良好的工程师基本素质;掌握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农业水利、水土保持及农业资源开发与管理等部门从事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以及科研等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工程力学、水力学、工程地质、土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工程水文、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经济、水工建筑物、水泵及水泵站、农田水利学、土壤学与农作学、水利工程施工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金工实习、制图测绘实习,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水泵及水泵站课程设计、农田水利学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小型水电站课程设计、专业创新实践活动、水利工程综合创新、工程测量技能培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35周。

就业去向: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在水利、水电、水务及水环境部门从事水利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以及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可以在水利水电、水文、水资源、给排水、水保、生态环境、工程管理等领域继续深造,报考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于2010年12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学院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58年西藏农牧学院成立时期,其前身为“西藏民族学院机电队”,1973年由陕西咸阳迁入西藏林芝八一镇,并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农机水电系”。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西藏农牧学院”后,为适应西藏经济的发展,1982年停办“机械维修技工”和“农机修造”等两个专业,并更名为“西藏农牧学院水利电力工程系”,是西藏高校中最早的工科系。2006年8月更名为“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工程学院”,2010年11月经西藏自治区政府审批同意,将原“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工程技术学院”重新组建成两个学院,即“电气工程学院”和“水利土木工程学院”。2016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单独设置为“西藏农牧学院”后更名为“西藏农牧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办学,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调整、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结合、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并且为西藏电力、水利建设行业培养了大批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西藏电力、水利建设等行业的总工程师和高、中级管理干部,他们为西藏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学院共有专兼教师1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中级职称8人,助教3人;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5人。

    目前,学院共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共2个本科专业,1个“农村电气化技术”高职高专专业,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是自治区特色专业并于1980年招收首批本科学生,是国务院批准的我区首批具有工学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之一;“农业电气化”本科专业于2010年招收首批学生,“农村电气化技术”高职高专专业于2006年招收首批学生。根据就业实际和所培养人才对西藏经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2011年起停招“农村电气化技术”高职高专专业。学院面向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生源充足,生源质量呈逐年提升的趋势。

    目前,学院共有电路、电机、模拟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高电压技术、金工实训、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大学生农业物联网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平台等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学校教学实习电站和各实验室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并有2个涵盖各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

    多年来,学院紧紧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人才适应西藏电力事业发展的需要,形成了集电气基本理论、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电气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于一体的电气工程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学院办学理念是把学院建设成为以本科教育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的二级学院;办学目标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能自觉适应西藏艰苦条件、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电类应用型人才。

 

08060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

专业概况:本专业现有教师17人,自治区优秀教师1名。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科研课题2项,西藏自治区科技厅、教育厅课题11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SCI 6篇,EI 12篇,一级学报3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教材2部、专著1部。近五年,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率94.06%,学生就业主要去向国家电网、华能、深瑞等大型电力企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电力领域的电能生产、输送和分配以及使用能力,掌握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基本专业知识;能在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电力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和科技管理工作的实用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学、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高电压技术、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电力电子技术、微机继电保护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设计、实操实习、课程实验、电子工艺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不少于25周。

就业去向:所培养的毕业生可在各类电力企业、电力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方面的科研、工程设计、科技开发等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工作。

 

082303农业电气化(本科)

专业概况:本专业现有教师17人,自治区优秀教师1名。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科研课题2项,西藏自治区科技厅、教育厅课题11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SCI6篇,EI12篇,一级学报3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教材2部、专著1部。近五年学生平均就业率94.06%,学生就业主要去向国家电网、华能、深瑞等大型电力企业,就业质量较高。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政治立场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配电网及县级区域电网领域及农业自动化专业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工程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电力系统装备制造安装、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研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实用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单片机、电子技术基础、传感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技术、农村电力拖动及控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农村输配电线路设计、配电网及其自动化、农村电力网规划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劳动技能训练、军事训练、社会实践、专业认知实习、金工生产、电子工艺实习、发电厂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不少于25周。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在电气类、自动化类及智慧农业类企业、工厂工程管理部门、政府及事业单位从事电气自动化类设备运行维护、配电网及变电站规划与设计、工厂供用电管理等方面工作。

 

 

 

上一条:答考生问
下一条:西藏农牧学院2021年普高招生专业计划一览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公告公示 >>>
 常用链接 >>>
 
Copyright 2016 西藏农牧学院招生信息网  
地址:西藏林芝市巴宜区育才西路100号 邮编:860000 电话:(0894)5888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