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2025年西南聚落研讨会(西南聚落研究网络第8届年会)在西藏农牧大学举办。来自清华大学、四川大学、西藏农牧大学、重庆大学、湖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和规划设计单位的30名学者和100余名学生参加会议,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聚落人居韧性展开广泛的讨论与交流。
会议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西藏农牧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主办,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协办,《住区》提供媒体支持。
开幕式
8月28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西藏农牧大学研究生报告厅举行。开幕式由西藏农牧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王忠红副院长主持并致欢迎辞。

西藏农牧大学邢震副校长出席并为论坛致开幕辞。
邢校长在致辞中指出:本次会议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聚落人居韧性”为主题,重点聚焦气候变化影响与聚落韧性、极端条件下的人居营造、聚落保护更新的理论与实践三大议题,汇聚多学科视角,探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聚落保护与创新路径。希望与会专家,紧紧抓住国家重大工程在西藏建设的契机,加强对西藏边疆群众人居环境的影响和改善研究,使我们共同的人居环境研究能为国家建设、边疆稳定、民族团结添砖加瓦。

开幕式嘉宾合影

主旨报告
随后,大会举行主旨报告环节。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建筑系主任赵炜教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李云燕副教授、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副院长卢健松教授、西藏农牧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李文博副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杨宇亮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委员周政旭副教授分别介绍了今年的工作与思考,该环节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政旭副教授和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吴潇副教授主持。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赵炜教授在“山地人居的生态智慧——对山地生态型乡村规划管控与格局优化的思考”主旨报告中,以川西北地区为例,详细解析了乡村规划面临的问题、管控单元的划分和管控规则的制定。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李云燕副教授在“基于智慧技术的城市聚落空间形态韧性研究”主旨报告中,从智慧技术发展入手,围绕城市空间形态韧性和防灾减灾,论述了CNN应用于物质空间和灾害空间韧性测度的方式方法,并重点解析了道路韧性测度的应用技术。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卢健松教授在“从传统乡土到当代地域:湖南大学民居研究与当代实践”主旨报告中,回顾了湖南大学建筑学院从启蒙初识、乡土调研、当代转型,到多元融合的发展历程,强调了民居建筑在史学研究、建筑创作、科学研究和教学中的重要性。

西藏农牧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李文博副教授在“雅鲁藏布江流域传统村落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主旨报告中,从西藏的自然生态背景和脆弱性出发,论述了雅鲁藏布江流域的聚落空间分布,综合评价了流域内传统村落的适宜性特征。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政旭副教授在“三江并流地区干热河谷绿洲聚落人居:多重适应与复杂过程”主旨报告中,从干热河谷地水热的自然限制出发,以西藏芒康盐井段聚落为例,分析了绿洲聚落人居景观的要素和过程,总结了其倒置垂直地带性的人居景观格局。

平行论坛
8月28日下午,大会开展四场平行会议报告。
平行会议A的报告主题为“气候变化影响与聚落人居韧性”,由湖南大学建筑学院王蔚教授主持,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李云燕副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政旭副教授评议。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程海帆副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讲师欧亚鹏、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彭凡、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姬雨晴分别带来了题为“适应性视角下大梅里地区聚落韧性与空间优化研究”、“ 适水安居:秦岭北麓泉水聚落韧性人居营建智慧及其传承策略”、“ 冀南合院民居院落形态当代演变与气候适应性关系研究”、“ 气候变化视角下鄱阳湖流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与模拟”的分享。
平行会议B的报告主题为“极端条件下的聚落人居营造”,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师韦诗誉主持,由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卢健松教授、四川大学建筑环境学院吴潇副教授评议。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潘曦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生导师朱珊珊、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硕士研究生何桂森、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硕士研究生李明昕分别带来了题为“以柱度屋:滇西北藏族碉房的形态组构与营造逻辑”、“ 西南地域传统村寨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 自然圣境与人居策略:藏族聚落的多维空间意识——以卡瓦格博社区为例”、“ 象泉河流域宜居性评价与极地人居行为的可能” 的分享。

平行会议C的报告主题为“聚落保护更新的理论与实践”,由西藏农牧大学资环学院李文博副教授主持,由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卢健松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杨宇亮教授评议。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副总规划师副所长余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讲师黄梅、昆明理工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曾庆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沈逸、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邓楷琳分别带来了题为“乡土重建——西藏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工作体会”、“ 黔东南侗寨“水肥一体化”的人居环境更新策略研究”、“ 滇藏交融地茶马古道及链接的传统村落保护研究”、“ 古道新生:中国西南聚落更新中的去城市中心化设计方法研究”、 “基于村民福祉提升的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以山南市格桑村为例” 的分享。
平行会议D的报告主题为“西南聚落研究新视角”,由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程海帆副教授主持,由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潘曦教授、西藏农牧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郭健斌教授评议。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师韦诗誉、成都艺术职业大学讲师杨琴、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廖钟慧分别带来了题为“虚实交互技术赋能文化遗产智慧传承的探索与实践”、“ 文化基因视角下川西传统聚落保护更新的理论框架构建与路径研究”、“ 水文空间视角下纵向岭谷区流域人居环境的分异特征” 的分享。

人居考察
8月29日,与会嘉宾在西藏农牧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王忠斌老师和唐瑛老师的带队下,前往中国传统村落-林芝市巴宜区鲁朗镇扎西岗村进行人居环境科学考察,为本次会议画下了圆满的句号。

西南地区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地区之一,多样的自然与人文条件塑造了丰富多彩的聚落形态。自2016年以来,西南聚落研讨会(西南聚落研究网络年会)已在贵州安顺高荡村、四川理县桃坪羌寨、湖南隆回崇木凼、云南元阳阿者科、广西龙脊金坑壮寨、重庆江津中山古镇、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等地举办了8届,面对聚落未来发展的诸多困难与挑战,将继续加强各地学者的相互交流,旨在为促进西南聚落的保护与发展贡献力量。
文/图:周鹏、李文博
审校:王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