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溯源于1974年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农牧系开始招生的果林专业,1978年西藏农牧学院成立后设置林学系,2005年12月由原林学系大部及农学系的农业资源与环境教研室组建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系,2010年8月更名为资源与环境学院。
学院现有森林培育学、植物营养学2个自治区重点学科,林学、林业、风景园林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与生态所共建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资源利用)硕士点,2024年获批林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开设林学(国家一流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自治区一流专业),旅游管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环境科学、环境工程、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10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农、管四大学科门类。有13个教学实验室(其中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3个校内实习基地和17个校外实习基地。教职工70人,其中专任教师64人(含援藏干部1人),教授7人,副教授19人,博士学位12人,占比18.8%,硕士以上学位59人,占比84.3%,在职攻读博士学位8人。在校生1637人,其中本科生1442 人,硕士研究生195人。
教学方面,结合实际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教学成果丰硕。出版《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森林资源调查与规划》、《西藏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等多部教材。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三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多项。有自治区教学名师3人,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2人,自治区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多人。
科研方面,在高原半干旱区造林、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土壤生态与环境、植物营养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2020年以来,累计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西藏重点研发项目等近100项,获得资助经费4600余万元。破解了西藏特有濒危树种巨柏种子发芽率低、移栽成活难的瓶颈,创新了巨柏种苗繁育技术,为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优化了喜马拉雅红豆杉与密叶红豆杉两种濒危植物的扦插快繁技术,初步完成其无性系种苗中高海拔露地栽培驯化与种苗原生境回归;在对西藏兰科植物资源调查等基础上攻坚西藏本土掌裂兰、墨脱金线兰及石斛属等食药用兰科植物人工繁育技术,针对秀丽兜兰、波密杓兰等国保植物进行保育回归研究助力生态保护;聚焦高海拔生态修复技术攻关,集成了地上植物选择+地下土壤改良的综合治理配套技术;明晰了高原土壤线虫的生态地理学规律;全面开展了西藏古树名木的普查工作。在《生态学报》等北大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100余篇论文,出版《西藏核桃古树资源》、《西藏野生兰科植物》、《西藏农业绿色发展指数构建与提升对策研究》等专著多部。获林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
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各级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等资助,积极开展本科生创新性人才的培养。2022年李孟凯以《西藏野生兰科植物资源增补与名录修订》的作品荣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另在本科生创新创业、学科专业竞赛等方面获奖30多项。林学博士点围绕做好西藏“四件大事”的要求在森林培育、高原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地、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和经济林五个方向培养扎根西藏的高层次拔尖创新型人才。
社会服务方面,一是各专业老师根据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提供专业培训和咨询服务,包括茶树种植与茶叶加工、梨树和苹果树种植,以及西藏各地旅游企业及文旅融合等方面。二是科研产品应用于生产实践,如培育的乡土树种应用于拉萨南北山造林绿化工程和校园绿化。三是科研成果服务于产业或行业需求,如研发的生态修复技术为拉萨南北山造林等提供技术服务。四是结合行业需求完成相关服务,如开展了第十一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第五届中国绿化博览会西藏展园的设计工作。五是积极开展科普工作,如围绕土壤环境监测与资源开发开展功能农业科研科普。六是积极参与西藏自治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工作。七是建立科技小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取得了积极的服务效果。
办学以来,在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无私援助下,已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模式,培养了大批“靠得住、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