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埃博拉病毒在西非肆虐,而且疫情仍在发展,病例逐渐增多,疫区不断扩大,我国已引起高度重视。为切实保障全校师生员工及相关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校园稳定和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 质检总局办公厅〈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三版)〉》及自治区教育厅等上级部门有关安排,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体目标
按照“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联防联控、依法科学处置”的原则,及时采取各项有效预防措施,积极开展埃博拉出血热预防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使全院师生员工了解埃博拉出血热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增强防范意识,防止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情绪;全面做好埃博拉出血热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秩序和社会稳定。
二、预防措施
1.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中央、自治区以及教育工委、教育厅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以对广大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全力以赴做好预防工作。
2.按照自治区教育厅有关规定和要求,我院实行埃博拉出血热“零报告”及晨检制度。各单位要指定专人负责,一个班级保证有三支体温计,对本单位所属学生(附件二)每日身体状况进行认真检测、询问、了解、登记,并经单位相关负责人签字后每日报学院后勤管理处卫生所。卫生所负责对各单位报送的学生情况进行统计汇总、登记,并报院长办公室(具体报至行政科),由院长办公室统一上报自治区教育厅。
3.卫生所医务人员要加强对埃博拉出血热预防知识的学习和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监测,特别加强不明原因发热病例监测。做好病人接诊和可疑病人登记、报告工作,并建立疫情直报制度,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要加强与林芝地区卫生部门的联系和沟通,配制消毒药液,对全校师生员工生活、学习和工作等人群活动密集的重要场所进行严格消毒,做好防控药品储备工作,包括体温计、消毒液(84消毒液)、医用口罩和一次性手套的储备。
4.加强校园环境的整治工作。各单位、各部门要积极做好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厕所等学习、生活场所的通风、消毒与清洁卫生工作,消除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条件。
5.各二级学院及公共教学部要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鼓励学生课间到室外进行适量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
6.各单位、各部门要密切关注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趋势,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栏、班(团)会等媒介和形式,广泛宣传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知识,积极报道防治动态,普及埃博拉出血热防治知识,引导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预防保护意识和能力,掌握基本的预防方法,从而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恐慌心理,确保人心稳定,维护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
7.各单位、各部门要及进了解所属人员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发热、乏力、高热、咽痛病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体温超过38℃者,应及时前往林芝地区人民医院诊治。
附件1
埃博拉出血热预防知识
一、基本知识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热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可高达50%—90%。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流行。目前尚无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的疫苗,及时发现、诊断和严格隔离控制病人、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加强个人防护与感染控制等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主要传染源。狐蝠科的果蝠有可能为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病例感染场所主要为医疗机构和家庭,在一般商务活动、旅行、社会交往和普通工作场所感染风险低。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病人家属、或其他密切接触者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接触自然疫源地或实验室的感染动物可以导致人的发病。
据文献报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警惕,做好防护。
3.易感人群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这和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相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
4.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8—10天,尚未发现潜伏期有传染性。
患者急性起病,发热并快速进展至高热,伴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等;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病程第3—4天后可进入极期,出现持续高热,感染中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加重,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包括皮肤黏膜出血、呕血、咯血、便血、血尿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休克及多脏器受累,多在发病后2周内死于出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等。
三、防护措施
1.避免直接接触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体液。如果确实需要接触者,请戴防护手套后再行接触。
2.尽量减少参加大型集会,交际场合应尽量避免握手和拥抱,最好挥手招呼即可。如握手后应尽快用肥皂、流动水彻底清洗双手。
3.如果您身边有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请焚烧其用过的衣服或者床单、被单等物。如果还想继续使用,请经高温、高压消毒后再行使用。
4.如果你身边有人有疑似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症状,请将其送到就近的医疗机构进行完全隔离观察。
5.一旦身边的人因埃博拉出血热死亡,应尽快火化或者埋葬尸体,避免宴请或者举行大型出殡仪式。
附件2
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学生健康检测登记表
班级 班主任(签字) 单位领导(签字)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