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贯穿西藏工作全过程各环节的鲜明导向。
党领导西藏向前行进的每一步,都深深印刻着为西藏人民谋解放、谋发展、谋幸福的初心使命。
“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希望你们在党的兴边富民好政策引领下,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高瞻远瞩的谋划,念兹在兹的深情,领袖的人民情怀早已映照在高山大川之间,镌刻进各族儿女心底。
脱贫攻坚之初,西藏是我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深度贫困地区。
温暖的关怀,坚定的决心,深刻的改变。2019年底,西藏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62万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生动讲述西藏的改变:“许多农牧民群众生活实现了从水桶到水管、从油灯到电灯、从土路到柏油路的进步。”
2021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林芝嘎拉村,在村民达瓦坚参家进粮仓、看收成、算富账,心里记挂着各族群众脱贫奔小康的成效。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伟大实践,正是将“发展为了人民”的庄严承诺,化为雪域高原触手可及的幸福图景。
图为拉萨市当雄县乌玛乡郭尼村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干净整洁的教室内学习安全教育知识。记者 格桑伦珠 康白 摄
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让西藏人民生活方式一步跨千年”——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率先实施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公费教育;
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区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2.5岁;
条条“天路”穿山越涧,拉近了西藏与祖国各地的时空距离;
纵横交错的电网不仅点亮高原夜晚,还把清洁电力送到东部沿海;
……
图为2024年,那曲市色尼区第二小学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资料图)
2024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444元,是1965年的121倍,年均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578元,是1965年的199倍,年均增长9.4%。
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一路逐梦,凯歌以行的每一步,都与“人民”紧紧相连。
从林芝嘎拉村擦亮“桃花村”品牌到高原特色产品走向世界,从拉萨荣膺“国际湿地城市”到万里高原壮美风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实践伟力,正通过一件件实事、一个个变化,转化为各族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图为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航拍图。记者 谢筱纯 摄
当一条条民生之路在高原铺展,当一项项惠民之举在边疆落地,最深刻的变迁,莫过于人心的凝聚与精神的升华。“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雪域高原得到生动印证、深入践行。
精神的火炬,一旦点燃,便永不熄灭。脱贫攻坚,就是各族群众依靠勤劳双手改写命运的壮丽史诗。站出来带领乡亲们奔小康的带头人,走出大山的新青年,返乡创业的新农人,苦干实干拔穷根的农牧民……正是千千万万个平凡身影的拼搏奋斗,汇聚成攻克千年贫困堡垒的磅礴力量。
高原缺氧,但从不缺信仰,一座座高于高原的精神坐标,永远屹立在人们心中——“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一代代援藏干部人才前赴后继谱就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援藏精神,持续激励着高原儿女艰苦奋斗、开拓进取。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西藏的事业将万古长青。
图为西藏定日县措果乡野江村村民在“定日6.8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民房首批入住仪式”后往新房搬家具。记者 平措次仁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