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西藏农牧学院高原生态研究所被评为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进集体,高原生态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副所长何强作为代表出席大会并受奖。该项荣誉的获得,是区党委、政府对学校高原生态科学研究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更好做好高原生态科学研究的鞭策与激励。

近年来,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高度重视与关心指导下,高原生态研究所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党建抓生态、生态促党建,扛起生态“先锋旗”,弘扬“高原小木屋”精神,依托国家级“西藏林芝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科技部CNERN),部级“西藏高原森林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藏林芝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站”(国家林草局CFERN)和“林芝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国家林草局),自治区级“西藏森林生态系统重点实验室”和“西藏高寒植被生态安全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科研平台,打造出“生态科学基础研究与长期定位观测、生物多样性考察与生物资源研究”科教融合创新基地,围绕生态学长期定位观测、高原森林生态研究、服务区域自然保护地建设等开展研究,产出丰硕成果,积累逐日气象、水文等11大类100万余条数据,出版《森林生态定位研究基础数据集》,编写较为完善的色季拉山和米拉山植物名录,研发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恢复、土地沙化治理、矿区植被建设、干旱河谷造林等技术与模式,填补高原恢复生态学部分空白,积极参与撰写拉萨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实施方案,与自治区林草局签订“拉萨南北山造林种苗繁育和造林技术科技支撑”协议,在拉萨南北山绿化造林•纳金山一号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为拉萨市南北山造林提供试验技术和方案,科研数据和研究成果支撑岗乡云杉林、巴结巨柏林、南伊沟云杉林、工布等自然保护区和色季拉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论证与设计工作,为藏东南森林保护和西藏生态建设贡献了科技力量;锻造了一支默默奉献、吃苦耐劳、学风纯朴、长期扎根边疆致力于高原生态事业的科研团队,研究所现有科研人员22人,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10篇代表性学术论文他引128次,单篇论文最高他引24次,具有较大的前沿性与影响力;培养出西藏首批生态领域本科及研究生人才,其中生态学、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毕业生4000余人,生态学硕士研究生224人,博士研究生25人,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生态文明高地创建提供了科技与人才支撑。
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持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和区党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不断增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继续立足高原、面向西藏,传承“科学家精神”,“老西藏精神”和学校“筹建精神”,以高原生态学科建设为龙头,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平台水准、人才培养、科研投入,强化团队综合能力建设,不断提升高原生态学科综合实力和显著度与影响力,促进高原生态事业的全面发展,着力培育和打造服务西藏生态文明高地创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服务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的科教融合创新团队和高学历人才培养基地。
(供稿:高原生态研究所 审核:罗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