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8-10月1日,中国昆虫学会昆虫学科交叉研讨会在林芝市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昆虫学会组织工作委员会、中国昆虫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国昆虫学会昆虫分类区系专业委员会、中国昆虫学会水生昆虫专业委员会主办;西藏农牧大学高原生态研究所、西藏林芝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高原森林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藏高原生态学会承办;动物多样性保护与有害动物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昆虫学会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中国昆虫学会林业昆虫专业委员会、中国昆虫学会古昆虫专业委员会、中国昆虫学会蛾类专业委员会、中国昆虫学会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中国昆虫学会甲虫专业委员会、中国昆虫学会昆虫比较免疫与互作专业委员会、西藏自治区植保学会、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协办。来自全国7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了5个特邀报告,14个大会报告,围绕昆虫多样性、害虫绿色防控、资源昆虫开发、昆虫交叉学科研究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中国昆虫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宪辉研究员主持。西藏农牧大学副校长邢震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致开幕词,邢震在致辞中表达了对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指出:西藏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其独特的高原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昆虫资源,此次研讨会宗旨和内容与我校林学、生态、植保三大核心学科发展密切相关;希望此次会议能够深化昆虫与高原生态系统互作机制探索、能够助力构建高原特色作物绿色防控体系。他介绍了西藏农牧大学的概况,表达了与各位专家深化合作的愿望,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罗大庆所长在致辞中表达了对全国昆虫学界的专家学者来到林芝参会表示热烈欢迎,并对中国昆虫学会将此次重要会议安排在林芝表示感谢,指出当前西藏的科研趋势良好,科研经费持续增长,体现了国家对西藏发展的高度重视,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建设都离不开生态保护工作,这为学者们提供了广阔的合作机遇。他诚挚邀请各位学者能与西藏本地团队合作,共同推动西藏昆虫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开幕式上,中国昆虫学会分类区系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朱朝东研究员带领全体与会代表学习党课“强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促进昆虫多学科交叉—面向学科前沿,支撑重大目标”,党课全面回顾了中国昆虫学发展历程,并介绍了青藏高原昆虫学研究简史,指出其进步离不开党的领导与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并围绕会议主题系统总结昆虫学科近五年研究进展,凝练未来发展方向,明确未来五到十年昆虫学领域关键攻关方向,聚焦昆虫生物多样性保护、害虫绿色防控、传粉昆虫可持续利用及资源昆虫高效开发等核心议题;他呼吁推动昆虫学科交叉融合与跨学科协作,整合基因组学、生态学等前沿技术,不断提升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农林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农业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本次会议特邀5位专家做特邀报告,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白明研究员的“太空资源昆虫的微重力效应生长发育实验装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宪辉研究员的“熊蜂社群生殖等级重塑及调控”、北京大学姚蒙研究员的“环境DNA解析无脊椎动物多样性——进展与挑战”和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刘星月教授的“藏东南地区脉翅总目昆虫的系统演化与生物地理”。


此外,来自全国各地12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14名专家学者分享了昆虫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研究涵盖了从基础分类、生态互作,到技术应用、产业开发的完整链条,包括了昆虫生物多样性保护、害虫绿色防控、传粉昆虫可持续利用及资源昆虫高效开发等议题,凸显了现代昆虫学多元化发展与广泛交叉融合的趋势。


9月30日会议闭幕式上,朱朝东研究员首先对两天的报告内容进行了简要回顾,随后代表组委会向所有到会并呈现精彩学术报告的报告人致以诚挚感谢。他指出,本次研讨会虽场地有限,却能在“小空间”里深入讨论青藏高原“大格局”,展现出专注而高效的学术氛围,朱朝东研究员特别提到,欣喜地看到众多青年学者积极参与并勇于表达观点,展现出新一代科研人的活力与潜力。他强调,青年人才是学科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并强烈呼吁中老年科学家与各领域专家主动关心、支持青年学者的成长,共同为中国昆虫学事业的长远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图/文:潘朝晖
审校:罗大庆、王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