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苑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农苑要闻 - 正文

西藏农牧学院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 为“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添加“西藏元素”

发布日期:2024-04-05 浏览量:

2018年至今,西藏农牧学院共获批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7项,立项数量全区第一,位于全国前列,并已全部通过教育部验收。在持续不断改革与实践中,形成一系列创新性“新工科”建设成果,为西藏高校提供指导性“新工科”专业建设范式,为“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添加“西藏元素”。

理念创新先行。一是提出涵盖农牧林水电的“大农牧”新概念,实现农牧林水电多目标协同育人依托现有农牧林水电等多个学科,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率先建立面向高原边疆建设的“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跨学科协同育人体系,引领雪域高原特色应用人才培养。强化爱国主义和反分裂意识教育,通过思政示范课、边疆国防军事教育与课程思政内容协同,铸就一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扎根基层、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二是打造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特色,实现培养机制多主体融合互通。通过教师角色转型与重构,建立一支多角色融合的专业化教师队伍。通过学校、政府、部队、企业之间联合培养、合作办学,形成政产学研多主体融合的培养特色,实现“政治素质靠得住、适应高原用得上、服务边疆干得好”人才培养目标。三是实施“观念更新、内容重构、层次提升、方式创新”四个应用型转型策略,实现培养体系全过程转型。围绕“打造一流专业、建设一流课程、汇聚一流师资、培养一流农牧人才、产出一流教学成果”发展目标,以改进教学管理模式和引导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要抓手,聚焦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等人才培养各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创新道路。

改革举措扎实。一是构建“共同体意识+高原边疆特色”大思政育人格局。以“显性思政+隐性思政”为两翼,挖掘老西藏精神和学校“筹建”精神育人元素,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老西藏精神为引领+新时代西藏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案例”融合课堂教学,建立“专题研讨、案例分享、主题实践”思政国防教学实践体系,打造高原特色课程思政示范课和边疆国防特色课程思政品牌。通过杰出校友、时代楷模、边防军队专家、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组建跨院校、跨学科、跨专业课程思政国防教学团队。作为自治区唯一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和教育部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国防素质核心课+国防素质兴趣课+国防素质实践课”的三维一体国防教育优质共享教学资源库。二是创新“多学科协同+多课程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水利、电力工程类专业开设农牧类和管理类特色课程,从“大类协同—农工理管互通—产业链结合”三方面提升教育教学体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不匹配问题。建立“民族区情通识教育、农工理管融创课程、劳动实践教育”一体融合的高原特色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开设《西藏农事农情综合百科》等13门区情通识课程,利用学校自建电站建成40余门专业实践劳动课程,拍摄视频资料300余个,编写出版教学资料60本,提升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效果。构建政产学研全链条协同创新育人机制,深度对接西藏各地市县,新建10余个科技示范基地,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和校地共建协议,与30余家企业长期合作,聘任校外导师,建立“顶岗实习”“新学徒制”等联合办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适应性。三是强化“知识探究-项目锤炼-竞赛激励-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相继开设《创业教育》等30门创新创业类课程,举办“创意分享会”等10余个品牌活动。构建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达到4:6。利用8个校内实践基地和78个校外实践基地以及自建农场、牧场和水电站,发展涵盖创新创业训练、产业项目开发、自主创新活动、各级学科竞赛的多形式学生自研体系。突出竞赛激励和就业指导,利用全国结构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二级学院专业技能大赛等平台,形成10余个有影响力、受师生欢迎的品牌项目和活动。邀请创业指导机构专家、创业典型毕业生、优秀企业家到校开展创业宣讲活动,每年开展创业课程专项培训活动50余场次,参与学生6000余人次。

建设效果凸显。一是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共资助各级各类工科类相关教学类项目83项,累计投入经费715万元,资助教师多途径开展学习培训,与华中农业大学、河海大学等共建和共享课程,带动全校课程水平和育人水平整体提升。二是建成了一批多学科交叉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精品资源。电机学、土力学、食品工艺学等3门工程类课程获批自治区级一流课程。将物理、数学、化学、计算机等通识课程通过“通专融合”模式,纳入到工科专业基础的培养模块中,化学、计算机出版自编教材,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慕课。三是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近几年,学校工科学子在“上海建工杯”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第二十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等学科竞赛中获省级及以上奖项150余项。四是促进了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推进农工结合、农理结合,农工理相互支撑、交叉交融,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积极运用到农科类专业,促进专业内涵式发展,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3个,自治区级一流专业12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项、自治区级一流课程8项,建成虚拟仿真课程2个。学校专家教授主讲的《工程水文学》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工科”正高组二等奖。围绕“新工科”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获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优秀奖1项,培养了一批创新和实践能力强、适应新经济和新产业需求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来源:教务处  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