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第五批援藏干部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西藏视为第二故乡,以“老西藏精神”激励和鞭策自己,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以建设、发展、稳定西藏为己任,克服了高山缺氧、身体不适、条件艰苦等诸多困难,以饱满的激情,兢兢业业、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以浓重的笔墨,书写了崇高、华彩的人生画卷。
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原西藏农牧学院)坐落于风景秀丽的“西藏江南”——林芝,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原西藏农牧学院)是西藏自治区惟一一所集农、工、理、管学科于一体、具有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资格的高等理工农业院校。
为贯彻中央第三、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教育援藏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央“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工作方针及“援藏先援教,发展先育人”的援藏工作思路,在前四批对口支援工作的基础上,自2007年7月起,来自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南大学等7个单位的第五批共13名援藏干部,来到西藏大学农牧学院进行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他们是:李家奎、罗建峰、王豪举、杨明厚、高学文、洪青、渠慎春、阮新建、郭江、冯仲仁、李保德、李晓亮、陈俊傲。
在农牧学院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族干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他们以特有的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和新思路、新观念、新的管理办法,成为农牧学院教学、科研的生力军和学术带头人,他们顾大局、识大体,以高昂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先进的工作方法、科学的管理方式、较高的工作效率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农牧学院描绘了一幅崭新的发展蓝图……而今,2010年的7月,第五批援藏干部圆满完成援藏任务,满载着喜人成绩,即将重返他们原单位的工作岗位。
援藏期间,13名援藏干部时刻牢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和重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区党委保持高度一致,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反对分裂,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13名援藏干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援藏工作,紧紧围绕农牧学院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结合西藏高等农林教育实际,利用援藏单位和自身优势,努力推动农牧学院教育事业快速发展;13名援藏干部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为学院改革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学院教育事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谱写了教育援藏工作新的动人乐章,赢得了全院师生员工的尊敬和爱戴……
三年来,援藏干部们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积极维护校园持续稳定,以实际行动维护西藏的稳定与发展
援藏干部们深刻认识“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道理,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方针和“五湖四海”原则,继承发扬“老西藏精神”和农牧学院“老筹建精神”,积极参加“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效能建设年活动、创先争优活动,旗帜鲜明反分裂,行动坚决保稳定,同心协力促发展。
自2008年拉萨“3•14”事件以来,13名援藏干部始终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对事件性质的定性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区党委对达赖集团斗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上来,统一到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上来,始终严格执行学院党委的安排部署,坚决支持区党委、政府迅速平息拉萨“3•14”暴力犯罪事件所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团结带领师生员工做好维护校园稳定各项工作,模范履行党员领导干部和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职责。特别是面对“3.14”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血与火的考验,面对汶川、玉树大地震等举国哀伤,面对一系列特殊形势、特殊时期,面对艰难困苦,援藏干部团结学院师生员工共克时艰、携手创业,始终与党中央、区党委和院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完全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经受了磨练,进一步锤炼了党性,坚定了理想信念,砥砺了人格,提升了思想境界,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工作能力和素质。各对口支援单位始终把对口支援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和义不容辞的光荣责任,顾全大局,加大援藏力度,深化教育援藏内涵,援藏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这一切,都将永远铭记在全院师生员工心中,永远载入农牧学院发展史册。
三年来,援藏干部们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推进教学改革,完善规章制度,促进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和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学院始终坚持把学科建设作为“龙头工程”来狠抓落实。第五批援藏干部按照学院“按类调整、逐步完善、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学科建设思路,切实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利用对学科前沿的了解和掌握,积极参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教学基本建设。经过援藏干部和广大教职员工共同努力,农牧学院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新增设3个本科专业、2个专科专业;确定23个校级重点学科,建成农学、动物科学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草业科学、林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3个自治区特色专业,森林培育学、土力学等11门自治区精品课程,“植物学”、“植物病理学”2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荣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积极参与“十一五”期间对口支援学科建设,中国农业大学、河海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三所高校共落实83.3万元的学科建设设备、经费。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为使学院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第五批援藏干部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结合学院实际,注重借鉴在内地多年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找准教育教学改革突破口,大胆改革创新,积极推进教学管理改革,先后参与制定、修订《本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教务工作流程等教学管理及运行制度、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同行教师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等规章制度,进一步推进了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援藏干部的到来充实了由学科骨干组成的教学质量督导组,坚持普遍听课与重点督导相结合,坚持以督为辅、以导为主的基本原则,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第五批援藏干部多方筹集资金,开展首届农牧学院“实践创新暨结构模型设计”大赛,在2009年参加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学院获得二等奖1项,最佳创意奖1项、最佳组织奖1项。他们积极参与学院“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专业实验室建设、国家“质量工程”建设,参与编报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为学院教学基本建设付出了巨大努力。
三年来,援藏干部们积极加强与选派单位联系,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推动学院各项事业科学发展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学校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第五批援藏干部到校后积极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针对学院高学历、高水平师资较为缺乏的实际,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知识广博,学术交流途径多、渠道广的优势。在教学、科研等实际工作中,注重发挥“传、帮、带”作用,把最新信息和先进的教学、科研方法以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教师。援藏干部积极加强与派遣单位的联系和沟通,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旨在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以适应学院科学发展的需要。“请进来”——先后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南大学选派5名优秀教师到校短期给学生授课,同时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辅导。“送出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接收学院5名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接收7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接收学院15名教师参加短期进修培训。
援藏干部们积极加强和派出单位及业务单位的联系,切实发挥农牧学院与国家有关部委(局)和对口支援单位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大智力、资金、设备援助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学院对外交流与合作。经过他们的积极努力,对口援藏单位或个人先后捐赠给学院价值5000元的多媒体课件20套;援助学院价值13万余元的办公自动化设备;援助学院价值37万元的医疗设备;援助学院师资培训等办学经费28万元。援藏期间,各对口支援单位领导及专家学者80人次先后赴农牧学院考察指导工作,开展学术交流、洽谈科研合作,联合在西藏林芝开办各类学术和管理工作会议;内地其他高水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20余人次先后到学院讲学、交流;学院各级领导、专家利用各种机会多次到各对口支援单位考察学习。
此外,通过援藏干部们向选派高校多方争取和大力宣传,帮助联系了多名优秀毕业生到农牧学院工作,切实解决了农牧学院师资急需紧缺的现实问题。积极组织开展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学院教师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三年来,援藏干部们潜心科学研究,努力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坚持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一步提高了农牧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援藏干部利用对学科前沿最新成果的掌握,在调查、分析、了解西藏农、牧、林、水、电各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西藏的资源特色,积极参与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他们坚持“以科研促教学”,悉心指导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先后举行各类科研项目申报培训10余次。他们积极参与修订学院《科研公共平台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制度。与广大教师、科研工作者,一道积极争取科研课题,开展科研工作。直接申请科研项目6项,落实科研经费60万余元;引进国内优良果树品种40个,建设改造果树新品种引进示范基地50余亩。通过援藏干部与学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无论是科研项目的档次还是科研经费的增长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7年科研经费突破800万,2008年接近1000万,2009年达到1500万;科研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科研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发表论文的数量、质量不断提高,科研成果也越来越多,教学科研整体水平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服务“三农”和服务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牧学院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在社会服务工作中,第五批援藏干部根据学院总体安排部署,始终坚持立足西藏、服务西藏,面向西藏经济主战场,紧紧围绕自治区“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经济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将重点转移到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上来,与学院教师一起,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先后积极开展乡镇干部、农牧民技能培训;推进学院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开办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班,2009年在西藏范围内首次招生,招收学员40人;积极参与学院与林芝地区战略合作关系构建工作;与自治区10余家单位开展科研攻关与成果转化合作洽谈;完成了林芝尼洋河生猪原种场扩建项目可行性报告;利用专业优势,解决实际问题,为维护当地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坚持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一步提高了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三年来,援藏干部与农院师生为了一个共同的心愿,为了农牧学院的发展走到一起,他们同心同德、携手并肩,为西藏的教育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和力量
“高寒缺氧好修行,雪山草地育新人;糌粑酥油菩提树,勤政爱民济苍生”——来自7所不同高校的13名援藏干部,带着学识与能力,为着农牧学院的发展走到一起,为农牧学院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部分援藏干部到校期间,正值学院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援藏干部不顾高山反应、身体不适,立即投入工作,为评建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援藏干部积极参与学校“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参与学校重大改革措施制定,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献言献策。针对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积极争取名额,推荐学院优秀毕业生到派遣高校免试攻读研究生。
援藏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怀着建设西藏、发展西藏、服务西藏的满腔热情,舍小家、顾大家,义无反顾地来到祖国西南边陲西藏这片神奇的土地。三年的援藏经历,他们有的离别怀孕待产的妻子,有的不能照顾面临高考的女儿,有的奔波于亲人病重和工作之间,有的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有的打着点滴坚持上班……他们视西藏为“第二故乡”,讲政治、顾大局,重实干、讲实效,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进一步树立了援藏干部崇高而美好的形象,为全校教职员工树立了榜样。援藏干部为人正直,谦虚平和,与全院师生员工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进一步增进了感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回顾第五批援藏干部在农牧学院所走过的历程,农牧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凝聚了党和国家的巨大关心,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饱含了援藏干部和全院师生员工的巨大心血和无私奉献,使农牧学院进入近年来教育事业发展最好最快、校园面貌变化最大、师生员工得实惠最多、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的时期,学院正呈现出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发展景象。回顾多年受援工作历程,大家深切体会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协调联系,工作大力支持、密切配合是确保受援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国家有关部委(局)、兄弟院校、科研院所对口支援,高素质、高职称援藏干部开拓性工作,是学院保持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坚强后盾;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力支持、生活上热情关心、管理上严格要求,充分发挥援藏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桥梁、纽带作用,是持续做好教育受援工作的关键所在。
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显示了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伟大力量,显示了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援藏干部用一流的业绩、无私的奉献和崇高的精神,为援藏事业增添了光彩,生动展现了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援藏干部一人援藏、全家援藏、全单位援藏的高尚情怀,援藏干部一次援藏、终身援藏的崇高思想,深深感动着每一位师生员工。援藏工作,给西藏各项事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援藏干部,给学院带来了新的观念和先进的管理方式;援藏精神,是激励农牧学院师生员工奋发进取、推动西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后 记
美丽雪域,记载了援藏深情;岁月如水,鼓满了红日长河……
第五批援藏干部,他们在美丽雪域洒下的汗水,农牧学院不会忘记;他们在援藏路上写下的精彩,党和西藏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与农牧学院人同舟共济,为创农牧学院美好明天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远定格在每一位农牧学人的心中,激励着农牧学院前进,再前进……
第五批援藏干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无私奉献的精神,诠释了对西藏人民的热爱。而今,他们又将踏上新的征程。
尼洋飞花颂真情。我们相信,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的鼓舞下,在援藏干部和农牧学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有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和特殊关怀,有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国家部委和各对口支援高校的无私援助,有援藏干部的无私奉献,有自治区各委、办、厅、局的关心支持,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广大援藏干部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团结奋斗、共同努力,西藏大学农牧学院,这颗西藏高原的高校明珠,一定会在全国高校之林熠熠生辉!

校园全景

左起:杨明厚、李保德、李家奎、渠慎春、罗建峰、郭江、陈俊傲

环境优雅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