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苑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农苑要闻 - 正文

加强草业研究 建设生态西藏

发布日期:2013-07-03 浏览量:

  长期以来,我院草业科学教学研究团队坚持以培养草学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建设生态西藏、发展草地畜牧业为己任,悉心钻研科学,为西藏草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为生态西藏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自2001年起,在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及区科技厅等的大力资助下,草业科学教学研究团队通过实施 “西藏高原退化草地自然恢复潜力研究”、“西藏高寒草地沙化过程及驱动机制研究”、“藏北高寒退化草地生态修复综合技术示范及推广”、“西藏草原主要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西藏牧区草原承包责任制研究”、“西藏高效草地农业技术研究”等30余项课题,深入当雄草原、那曲草原、帕里草原及全区17个类型草地开展科学研究,在天然退化草地保护、高寒草地生态恢复、牧草种质资源培育、人工草地建设及牧区畜牧业良性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先后出版《西藏草原保护与利用》、《草地保护学(第一分册,草地啮齿动物学)》、《中国草业发展史》和《草原法及相关政策》等专著和教材,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
  在牧草引种及野生优良牧草选育方面,自2005年起,科研团队先后从国内外引种50余种牧草,分别在那曲、安多、当雄和林芝等地种植,通过种类鉴定、生育期和返青期观测、生物量测定、青干比测定、茎叶比和营养成分测定、牧草再生速率测定、牧草抗逆性鉴定,综合评价得出区外引种的垂穗披碱草、苇状羊茅等20个牧草品种和西藏巴青披碱草、麦宾草等10个地方草种在引种区生长表现良好,品质优良。目前,巴青披碱草已在拉萨、那曲、林芝三地进行了品比试验和区域试验,并在上述三地建立了种子繁育基地,“西藏野生巴青披碱草人工繁育种子的方法”还获得专利发明。
  在人工草地建设方面,提出“小气候环境条件下藏北人工草地生产建设体系”。该体系利用牲畜棚圈有利的小气候和充足的土壤养分,创造小气候环境条件下的人工草地建植的生境,使其气温升高,风害减少,风力减轻,动物等外界生物的干扰性减小,有利于一年生饲草或多年生牧草的生长,以此提供必要的牛羊抗灾或越冬饲草料,带动藏北草地畜牧业快速地发展。
  在天然草地保护和退化草地植被恢复方面,提出“鼠害控制-生态补播-综合改良”退化草地植被恢复模式。通过在那曲、安多等地开展西藏草原高原鼠兔、草原毛虫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高寒草地退化机理研究,利用C型-肉毒梭菌属疫苗和草原毛虫-核型微生物防治剂进行高原鼠兔和草原毛虫防治,利用牧草补播技术和水肥管理或“无纺布遮阳网牧草发芽培育技术”提高退化草地地上生物量,利用围栏和改进放牧制度提高植被的高度和盖度,最后达到植被恢复的目的。
  在牧区畜牧业良性发展模式方面,主要研究西藏“水-草-畜平衡系统”,围绕西藏草原保护和培育、合理的放牧制度、冬春季抗灾饲草料加工、人工饲草料搭配及牛羊肥育等开展研究工作,核定合理的载畜量,提高出栏率,使草地畜牧业良性发展,建立良好的草地“水-草-畜平衡系统”。

安多极重度退化草地补播后植被恢复

那曲小气候环境条件下藏北人工草地——冬圈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