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地区基金项目10项)顺利通过结题审核。为达到既定目标,各项目组成员不辞辛苦,深入西藏各地广泛调查取样、科学研究分析,进一步完善了西藏资源库,探明了各项自然规律,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
这些项目主持人中,既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学术名师、学科带头人,也有近些年引进的青年拔尖人才、青年骨干教师,其中青年教师占总人数的36%。
其中,蔡晓布教授主持的《西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AM真菌物种多样性演替规律研究》项目,对藏东南到藏西北渐次过渡的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气候类型下发育的10种草地类型(草地生态系统)、建群植物(含主要常见植物)的AMF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探明了其群落结构、亲缘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影响机制等,对逐步探明AM真菌在不同生态系统形成与稳定中的作用,进而揭示生物多样性变化对高原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响应等具有重要意义。
范丽卿副教授主持的《外来鱼类对拉萨河流域湿地鱼类区系的影响模式》课题对拉萨河流域45处水体进行了鱼类调查,掌握了该流域外来鱼类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分析了该流域鱼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及人类活动的关系,探讨了放生活动对拉萨河流域鱼类区系的影响。调查中共捕获4目6科17属25 种的鱼类,包括13种外来鱼类,大部分外来鱼类都分布在流域下游(临近城 市、人口密集区)的湿地和河叉中,研究结果为拉萨河流域土著鱼类的保护和外来鱼类的入侵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学参考。
刘合满副教授主持的《西藏主要农作区土壤碳氮耦合与土壤呼吸的响应》项目,基于西藏独特的农业气候和土壤条件,分别研究了西藏主要农作区农田及相邻自然草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及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耦合关系;测定了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特征及对气温、大气湿度和土壤蒸发速率的响应;模拟了氮素对土壤呼吸碳排放的影响,为减少土壤碳排放,增加土壤碳固定,实现食品安全目标和环境目标的双目标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强巴央宗教授主持的《藏猪促红细胞生成素在低氧遗传适应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项目,将藏猪和对照猪(杜洛克)分别饲养在高海拔和低海拔环境,观察血液学常规指标、血气、肺血管组织学特征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研究藏猪高海拔低氧生理机制,为人和动物低氧适应分子机制研究和高海拔适应性猪品种(系)的分子选育提供了基础。
索朗斯珠教授主持的《西藏牦牛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的分子流行病学及生物学特性研究》项目,全面系统地针对西藏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品种等来源牦牛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因子进行分子流行病调查,对牦牛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相关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探索,为西藏地区牦牛大肠杆菌病的早期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奠定了基础,进一步揭示了牦牛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机制,为西藏地区牦牛大肠杆菌病(目前危害西藏地区牦牛养殖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的免疫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
(新闻来源/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