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获悉,我院荣获2016年西藏“五一”劳动奖状,是全区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
近年来,我院坚持“拓展内涵发展道路,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升发展水平”的办学理念,抓机遇、谋改革,履职责、求创新,抓重点、带整体,强特色、显优势,改革发展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效,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先后荣膺“全区教育系统文明单位”、“西藏自治区文明学校”、“西藏自治区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单位”,全区高校教学工作评价“教学进步奖”、“教学管理奖”和“实验与实践教学奖”等。
注重科学内涵发展,办学规模稳步扩大。为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院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生态学于2013年获得西藏首个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硕士学位授权点由2010年的5个二级学科点扩展到4个一级学科、13个二级学科和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形成了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模式。目前,学院有36个本科专业、22个专科专业,其中3个专业为教育部特色建设专业,5个为自治区特色建设专业,农学、林学专业为卓越农林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为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学院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现有6个二级学院,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从2010年的4375人增加到5467人、硕博研究生从39人增加到104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从200人增加到1585人。
强化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影响逐步提升。学院围绕培养适应西藏发展需求的人才这一根本任务,以适应市场需求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核心,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性转变。学院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2011年以来,先后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结构模型设计大赛、CaTICs(CAD/CAM)大赛、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全国性竞赛,荣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9项;在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服务、五四红旗团委等方面荣获诸多全国性荣誉。学院坚持“四自”和“四心”理念,创新实践育人载体、丰富实践育人内容,拓展实践育人形式、增强实践育人功能,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工作,推动了学生工作全面提升。“十二五”期间,学院向社会输送本专科毕业生4765名、硕士研究生75名,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跟踪调查表明,学院毕业生以爱国、勤奋、团结、求实、创新为显著特点,与从区外高校引进毕业生相比,具有熟悉西藏区情、适应工作岗位时间短等特点,与区内其它高校毕业生相比,具有专业技术优势明显、动手能力强、踏实肯干等不可替代的优势,深受社会欢迎。
科学研究成果丰硕,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学院立足全区农牧经济发展,组建了自治区级2011“西藏特色农牧资源研发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共同打造“高原特色作物种质资源、畜牧种质资源、生物资源、藏药材资源”科研平台,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351项科研课题获国家级、自治区级立项,到位经费17,118.7万元,其中44.05%的经费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77项,承担了41%的西藏单位项目;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课题4项,位居西藏科研机构和高校前列。“青藏高原牦牛乳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青藏高原青稞与牧草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发及应用”两个项目分别于2010年、2014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1项科技成果分获自治区科学技术一、二、三等奖,1项获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7项通过成果鉴定。充分发挥学院人才科技优势,认真落实强基惠民七项重点任务,积极开展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先后实施项目16个,总投资达593万余元,有力促进了农牧民增收致富,同时也锻炼了职工队伍、培养了干部梯队。先后承担“西藏尼洋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200余个地方规划设计与论证项目;组织农牧民技术培训班50场,培训人数近万人;为林芝等地市20余家企业长期提供技术支撑;在拉萨、日喀则等地建立近10个科技示范基地,开展送科技下乡、万名专家干部下基层及利用科研项目推广示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新闻来源/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