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启动仪式后,我院参与此次综合科学考察的三名教师就投入了紧张的科学考察中。目前科考队工作进展顺利,已取得初步成果。

李成林教授参与湖泊队的河源组,其主要任务是对青藏高原地区的吉隆藏布、朗钦藏布、雅鲁藏布江上游河段等河流开展科考,使用水质仪在现场对河流进行水体温度、pH、溶解氧、叶绿素、电导率等指标的测定,同时采集水样,进行离子、同位素等实验室分析,从而获取河流水体基本状况的定量数据。目前科考进度已过半,获取了不同河流二十余个点位的数据及样品,待野外工作结束后将对这些数据及样品作进一步的处理与分析。

马和平副教授参与土地队的土地利用组,主要调查土地利用与植被变化,包括植被调查、土壤剖面记录、分层取土样,旨在了解土壤在不同空间和不同环境下的地形地貌及植被类型的差异。通过前一阶段的工作,进一步加深了对青藏高原的了解。
周尧治副教授参与生态队植物组的科考工作,主要任务是查清河湖源区主要草地类型、现状和变化;弄清河湖源区大型动物,鸟类,鱼类,两栖爬行动物以及高等植物的类型及分布;通过对扎达盆地古生物发掘与整理,阐明生物演化及其古环境特征。在协助完成生态队科考任务的同时,结合承担课题现状,考察了河湖源区环境变化以及高海拔地区灌木类型及分布,为将要执行的那曲城镇绿化项目打下基础。
河湖源是青藏高原西风带控制区(阿里地区及部分那曲地区),理论研究表明在气候变暖条件下西风带活动将增强并带来更多降雨。通过地面调查和牧民访谈,发现阿里地区由于增加的降雨而形成了新的湖泊,阿里草地上出现新的水蚀沟,与学院2013、2014、2015年在阿里、那曲地区的草地植被调查数据相比,2017年该区域植被盖度、高度及生物量都明显增加;当地政府与居民已经开始利用降雨增加的气候条件,于2017年在狮泉河镇大规模栽培毛头柳,在尼玛县城旁边种植了3000亩牧草和1000亩油菜;改则县、尼玛县牧民与农牧局工作人员发现当地草地上出现了新的以前没有见过的植物,这些都证实了西风带控制区正在变湿的理论研究。
(文:生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