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苑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农苑要闻 - 正文

[优秀学子]长大后我就成了“您”

发布日期:2019-03-19 浏览量:

长大后我就成了“您”
——西藏农牧学院学子旦增江才的“教师梦”照进现实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发展教育是挖穷根的根本性举措。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社会各界也对教育薄弱地区十分关注,国家“三支一扶”计划、扶贫接力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及各种教育类公益活动的实施,如春雨般滋养了教育贫瘠的土地。2019年1月,西藏农牧学院2018级应用化学本科班的旦增江才也加入到支教行列,利用大学的第一个寒假,进行了一次不平凡的教育之行,也圆了他年少时当一名教师的梦想。

年少时的“教师梦”在悄悄发芽

  中学时期,旦增江才就有了立志做一名人民教师的梦想,这个梦想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源于他的一些经历。虽然家庭经济比较困难,但贫困却没有限制父母的眼界,他们十分重视江才的学习,从小就给他灌输“学习改变命运”的理念。初三那年,为了让江才考上较好的高中,接受更好的教育,父母“咬牙”为他报了学费2400元的冲刺班,他不仅心疼父母为他的付出,也为其他家庭条件负担不起补课费的同学感到遗憾。那时,他就想着,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长大了做一名人民老师,回报社会,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闲暇之余还能到偏远地区支教,为贫困家庭的孩子献一份爱心。

  江才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从小就跟爷爷生活在墨竹工卡县工卡镇格桑村一组,为了不让年岁渐增的爷爷过于操劳,江才自小就培养了自理自立能力。尤其在紧张的高中学习期间,他寄住在拉萨的亲戚家里,亲戚也忙于生意无暇照顾他。他便自己做饭、上学,自己管好学习生活,很少让父母操心,这种独立自强的性格,为他自主安排寒假生活、规划未来人生打下了坚实基础。

“小火苗支教团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

  寒假还没有正式放假,同学们都在商量着回家过年、外出旅游、兼职打工等事宜,他却通过网络填报了小火苗支教团申请,当得知支教教师名额已满,他感到十分遗憾却又不死心,经多方联系沟通,最终留了下来,成为小火苗支教团第四期的教师。

  小火苗支教团是由在校贫困大学生受国家和社会各界帮助后以公益形式回报社会的团队,在墨竹工卡县工卡镇共有3个支教点。江才选择恰嘎村这个支教点,不仅仅是因为这里离爷爷家很近,方便他看望爷爷,更重要的是他对工卡镇有着深深的感情,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回报儿时成长的地方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在支教团负责人简单的培训后,江才跟支教团其他成员很快就进入角色,他所要教授的课程是小学语文、初中数学和体育课,并承担了支教团师生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为了像模像样地给孩子们上好课,他一遍遍地在脑海里回想过从小到大教过他的老师教书的样子,备课、课堂教学、批改作业、课后辅导、家访,每个环节都不落下。语文课上,有些孩子坐不住,他就变着方儿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歌曲、诗词、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大意。

  开始几天下来,江才感到支教工作并不轻松,有来自初次尝试教书工作的不适应,也有对自己强烈责任感的压力。江才支教所在的恰嘎村并不富裕,只能最低限度的保证支教老师们的食宿,饭菜也比较简单,厨房的边上摆张床那就是男教师的宿舍,连睡觉的被褥都是当地村民东拼西凑地捐献出来的,艰苦的生活条件并不能动摇旦增江才坚持下去的决心。唯有那么一次,遇上一、两个特别调皮而且厌学的学生,孩子们对知识缺少热情,不听教诲,上课捣蛋,不听劝诫,他感到自己的努力仿佛付之东流,第一次有了放弃的念头,但是他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一点点地举例子、讲道理,看着孩子们一点点改掉坏毛病,变得守规矩、爱学习了,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为江才增添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小火苗支教团已连续举办四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了,连附近村里的孩子也慕名前来求学,因为离家较远,不方便来回,江才和其他老师把这孩子留了下来,于他们一同吃住,还会每天给这个同学“开小灶”,补补课,他们想啊,既然孩子到了这里,又有足够的时间和老师在一起,为什么不利用一切时间,多教他一点知识呢。

播洒“四讲四爱”的种子

  江才的家庭是政府确定的精准扶贫户,他从小受益于教育“三包”政策,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恩情,加之他在大学里担任的是班级宣传委员,他爱党爱国、爱家乡爱学校,他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并时时刻刻宣传践行着“四讲四爱”。在支教点,江才不仅是名小小的支教老师,同时又化身为加强民族团结的促进者、党和民族政策的宣讲员。课间,他时常与孩子们打成一片,一起运动、唱歌、游戏,在玩耍休息的同时,将“知识改变命运,上学读书是摆脱贫穷落后的最好方式”、“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共产党带领下艰苦奋斗的结果”、“感谢党、永远跟着党走”“我们生活在中华大家庭里,各族兄弟姐妹要互帮互爱”“要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美丽的家乡”等等挂在嘴边,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孩子。他也会自掏腰包买一些教辅小用具或小零食,作为礼物分享给孩子们。每天下午放学后,他的教学工作结束了,责任担子却没有卸下,为了确保孩子们的路途安全,他便拉着年龄较小的孩子,一个个地挨着送到家,这才放心独自回到支教点。

  支教教师中有一名唯一的汉族老师,有一次带着同学们看书,因为楼梯上下错位而造成视角不开阔的原因,这位老师坐在高处,并没有看到坐在楼梯最底层的一名学生,她活动筋骨伸腿时不小心将脚踢到了学生肩膀上,虽然有及时道歉,但因为不太了解在西藏对藏族同胞是不能随便摸头和拍肩膀的,并没有对此事十分重视,这位老师的无心之举使得该同学认为汉族老师不尊重本地的风俗习惯,学生家长得知后也赶到学校吵闹,要求退学。江才口苦婆心、两边调节,经汉族老师多次的真诚道歉,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同学也愿意留下来继续学习。江才作为支教团的安全教育管理者,及时制止事件恶化,为同学、老师、家长之间解开了心结,维护了民族团结。


紧握薪火相传的“接力棒”

  支教工作中,江才不仅将自己所学知识传授给了学生,同时他也从支教教师的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

  有一天,一名学生因为晚上休息时间不够,导致第二天上课时体力不支昏倒在课堂上,面对突发情况的江才有些慌张,他及时给小火苗支教团负责人桑旦大哥打去电话,当时,桑旦还在较远的山上忙着,挂下电话便骑着摩托车从山上一路飞奔下来,着急的桑旦来不及加外套就赶来,一到就查看学生身体状况、联系家长,采取措施帮助学生恢复体力,迅速解决了现场问题。那天的天气很冷,桑旦全然不顾自己穿着单薄,忙前忙后,尽心尽力关爱学生,一心扑在学生身上为在场的人所感动。也就在那一刻,江才下定决心,想要在大学的每年寒假支教三年,接下小火苗支教团负责人的责任,因为桑丹大哥从江苏科技大学已经毕业进入社会工作了,需要一名在校大学生接管支教团工作,继续帮助村里孩子们在求学路上越走越顺。

  江才责任心强、管理能力也非常好,他的一言一行早就被桑旦看在眼里,得知江才自愿接管支教团后三年的工作,桑丹感到欣慰、也很放心。江才也深深知道这个“接力棒”,不仅仅是前辈大哥对他的信任,更是一份教书育人的沉甸甸的责任。

  为期一个月的支教很快结束了,江才要暂时离开他的“三尺讲台”,却带着“离岗不离职”的心态,临走时,加了好些学生家长的微信,希望自己在学校学习的时间里,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村里孩子们的情况,帮助孩子们解疑答惑。

  经过此次支教之行,旦增江才更加坚定了自己梦想的方向。尽管是一名入学不久的大一新生,18岁的江才以他人少有的理性和独立,尽早地规划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他明白老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就应做到自己有一桶水的道理。他说自己要把握好在大学校园学习的机会,不仅要把各科知识学通学透,还要多学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积极准备考研,以后还要考教师资格证,希望早日学有所成,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力。他也希望,能够带动身边的人像小火苗一样燃烧自己的青春,照亮别人的未来。

 

旦增江才近照

    撰稿:洪巧丽   2018级园艺本科一班
       高锦荣   2017级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班
       孙国卿   2018级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