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批像卓嘎巴永一样,生在高原上、长在红旗下的有志青年,依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凭借自身的不懈奋斗,在筑梦追梦圆梦的道路上改变了人生际遇,这也是民主改革60年来,西藏不断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个缩影。

在距离西藏三千多公里外的北京,来自西藏农牧学院的卓嘎巴永正被中国农业大学的新同学们如众星捧月般簇拥着,这位来自“世界屋脊”的藏族姑娘俨然成为了同学们了解西藏风土人情的“窗口”。

卓嘎巴永与父母
世代生活在海拔四千米雪线之上的淳朴藏民对“北京”、“首都”有着天生的崇敬之情。得知卓嘎巴永已经前往北京报到上学,那曲江龙村村民时不时地关心询问卓嘎巴永的父母,巴永初到北京的感受、巴永在首都的所见所闻。卓嘎巴永是西藏农牧学院生态学2018级本科班学生,今年秋季,被选派为“联合培养生”至中国农业大学深造,她也是江龙村这个高原村落里第一位在北京读书的“寒门贵子”。
卓嘎巴永家所在的江龙村现如今已脱贫摘帽。在她小时候,村里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都比较低,“劳力”多就意味着粮食产量也多。那时村民们还没有扭转思想,都认为学校在和家里“抢”人,普遍不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每年开学前,村、镇两级“班子成员”和学校老师都会逐家逐户动员村民把适龄的孩子送到学校接受免费教育。
“当时我的思想还没转过弯,学校老师和村镇、干部们经常来家里给我讲道理、摆政策,希望我能把孩子送到学校。”卓嘎巴永的父亲感慨连连:“就是在基层干部和老师们的一遍遍走访中我被彻底感动了,‘外人’尚且对巴永这么负责,我这个做父亲的更不能耽误了孩子。”
“巴永从上小学开始就是国家给她‘掏腰包’。”卓嘎巴永的母亲说:“以前村里人家都不富裕,孩子上学不仅少了个劳动力,还得考虑食宿费用,要是没有党的‘三包’政策、没有党的好干部苦口婆心做工作,包括我们家在内的所有家庭肯定都不会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从那曲到拉萨、从林芝到北京,一路都离不开党的培养!”
2015年9月,卓嘎巴永从索县美邦中学考入拉萨市北京中学。“老师经常给我们讲北京和大城市里的故事,”卓嘎巴永说,老师的描绘让同学们心中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并给他们种下了渴望进步的“种子”。
“能够去内地学习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这些从未到过北京甚至从未出过藏区的孩子们认为去内地、去大城市里读书一定能够学到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致富法宝”。到“最好”的城市去学“最有用”的本领,成为了孩子们共同的奋斗目标!
虽然追梦之路异常艰辛,但卓嘎巴永走得无比坚定。她以常人不能坚守的毅力,执着地奋斗在求学之梦的路上,借助党的好政策,展翅翱翔“飞”往更加广阔的天空。
好的政策关键在于落实。201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鼓励支援与受援高校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工作。对此,西藏农牧学院紧乘东风、抓好落实,积极主动与相关对口支援院校、合作单位加强沟通,自2013年起,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河海大学签订联合培养本科生协议,充分利用对口支援重大战略机遇和相关合作单位优势资源,创新联合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力促学生成长成才。目前,已累计选派7批共104名本科生前往中国农业大学,2批共36名本科生前往河海大学。学校还与华中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东北林业大学等多所院校开展了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
“学校每学期都会对我们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综合成绩、在校表现等情况进行摸底考评,并以‘优中选优、强中选强’的要求挑选尖子生前往内地学习。”卓嘎巴永充满自豪地说:“学习成绩和综合成绩名列第一是我能到中国农业大学深造的原因。”
所有幸运都是努力的馈赠。在农牧学院这所“梦想的加油站”里,藏族青年坚韧顽强、不言放弃的优秀品格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这位年仅18岁的“奋斗者”身上。卓嘎巴永每天都会早起半个小时来预习当天的功课,晚上她还会把当天学到的知识做梳理总结。不论课上课下,只要遇到问题她都会认真记录下来,并找机会举一反三地向老师提问求解。课堂之外,她也下了很大一番苦功:为了补齐短板,她主动与汉族学生结成对子每天苦练普通话;为了提高认识,她每天朗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党政的经典读物;为了巩固知识,图书馆成为了她的“第二个家”。

“巴永,你真能吃苦,比高三的学生都要用功呀”, 同学们时常会投来敬佩的目光。作为班级学习委员,卓嘎巴永总是劝同学们“现在条件这么好,我们不好好珍惜,不仅愧对父母,更愧对党对我们的培养”,并用“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座右铭勉励同学。她还是同学们推选的“入党积极分子”。她经常说:“集体进步才是真正的进步,积极分子必须要起表率作用”。每堂课后,她都会把勾选的重点内容和随堂笔记发在班级群里;每次考试前,她还会对基础不扎实的同学进行集中补课。“不能掉队”是她对同学们的要求,也是她对自己的要求。
西藏——北京、西南边陲——祖国首都、雪域高原——国际都市、西藏农牧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党的光辉”从这位藏族姑娘身上映射出了意想不到的交集,也为她插上了翱翔的翅膀。北京的长城、故宫、天安门,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地方,如今近在咫尺;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中国农业大学,看似遥不可及的高等学府,正向她敞开了怀抱。
现在,身在北京的卓嘎巴永激动地说:“党和政府对我们少数民族学生是真心帮扶!我一定会把握好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多学本领、多学知识。我会更加努力奋斗,来回报党的恩情、建设美丽西藏。”

中国农业大学与西藏农牧学院联合培养生
“回报党的恩情、建设美丽西藏”。这不仅是卓嘎巴永的心里话,也道出了所有雪域“追梦人”的共同心声。西藏民主改革60年来,一批批像卓嘎巴永一样生在高原上、长在红旗下的有志青年不断涌现,他们“敢有梦”、“勇追梦”、“勤圆梦”,用萤火虫般的点点星光,凝聚起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的傲人成就,以星火燎原之势助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西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