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有着“亚洲水塔”的美誉,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西藏的水资源总量、水能资源量均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首,水资源开发利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西藏民主改革以来,西藏水利事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一切离不开一批批奋斗在基层的水利人,更离不开悉心培育水利专业人才的园丁们,在西藏水利教育行业就有着罗红英这样一朵闪耀的雪莲花……
罗红英,女,1970年7月生,门巴族,西藏墨脱县人,硕士,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西藏农牧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水利水电工程方向带头人,从事水利工程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
——潜心求学,致力于水利水电教学研究
罗红英出身在军人家庭,父亲是西藏和平解放前被选送到北京学习的西藏青年,父亲见多识广,比家乡人更懂得读书对山里孩子发展的重要性。七十年代的西藏,基础教育条件还十分薄弱,父亲就早早地在孩子们入学前,把简单的汉语拼音、文字、数字等教给子女,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并告诫姐妹几个要好好读书,学知识、学本领,靠自己的努力创造精彩人生,并为改变家乡面貌做出自己的贡献。
不到入学年龄,五岁的罗红英就背着小书包去上学,谁也没想到,这条求学路她竟走得比身边的孩子更久、更远、更踏实。初中毕业,罗红英从林芝县中学考到了西藏农牧学院附中,从高中到水电系读专科,一路走来,她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9年,援藏教育春风沐浴西藏大地,上了一年专科的罗红英幸运地被选送到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进行学习,从此,她便一头扎进水利水电教学研究领域,潜心学术,蓄积力量。毕业后,她回到了培育过她的母校西藏农牧学院从教。当上老师后,罗红英仍不断渴求学习上的进步,深知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为此,她一边教学、一边求学,1997年在河海大学读本科,2007年在加拿大知名高校做短期访学,2008年考上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2012年又考上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每个学习阶段结束回到工作岗位后,她把所学知识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每当在教学科研中遇到困难时,她就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自身能力的有限,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才能培养更优秀的西藏水利人才,而这也正是她坚持开启每一段学习之路的根本动力。求学与工作几次轮替,体现的是罗红英精益求精、求取上进的优秀品格,这也使她成为了西藏第一位门巴族水利工程博士生。
罗红英的学习道路上,父亲、师长的鞭策鼓励使她成长羽翼渐丰,党和国家对西藏的特殊关怀和优惠政策为她成才铺石垫路。据她回忆:“初中的时候,许多湖南的援藏老师把内地先进的教学资源和育人理念带到了西藏,对我的学习、认知、表达和理解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给予了极大帮助。如我的语文水平,从最初的汉语表达能力不是很强到后来写的作文常被老师在班里作为范本来念。刚在上专科时支教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冯炳超老师对我影响很大,是他带领我去往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读书,教会我CAD制图。冯老师对我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也让我意识到制图课的重要性,所以我学得特别认真。我的老师当年是怎么要求我的,我现在也是这么要求我的学生,所以我的很多学生毕业出去都非常感激我,正如我从心底感激我的老师一样,我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教书育人事业光荣、薪火相传使命神圣。”

——发挥优势,助力水利专业教育队伍壮大
水利土木工程学院是西藏高校中成立最早的工科院系,多年来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人才引进难、流失快一直是学院的一大难题。罗红英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集体力量、团队精神才是攻坚克难的法宝。在担任水土学院副院长期间,她按照学校安排,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多方筹措、利用自身资源,先后推送7名教师外出读研,从武大、河海邀请母校的老师和师兄3名水利专家成为学院柔性引进人才,邀请武汉大学专家来校成功举办“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系列讲座”,利用寒假组织安排实验员到内地有关业务单位学习以提高实验员业务技能。她还积极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通过座谈交流、个别指导、组织教学比赛等方式,将教学技能和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不遗余力地帮助提高学院教师业务素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罗红英不仅积极培养人才,也善于挖掘人才。在维稳值班门卫的一次闲聊中,她得知学校安保处职工黄莺在部队里学过钳工、焊工和车工等技能,有扎实的机械基础知识,如果能将他调入学院给学生上实训课,将有效弥补现有师资实践力量不足的缺憾,也将能够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力度、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但是想要从工人岗转调为教学岗是一件难事,为此她三番五次找到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说明理由,在她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学校领导研究后对她的建议予以采纳并指示——只要是有优势,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强的,也可以通过培养成为教学人员的,这也是学校在生产实践中培养人才的另一种诠释。通过罗红英的帮助,几年下来,黄莺经短期培训、考取学历、技能提升等一步步历练,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专业技术强的实验员,为农院全校工科专业开设了《金工实习》的通识课程,实现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播种希望,为西藏水利水电行业输送力量
因参工后外出读书学习时间较多、占用了大量任教时间,为此,罗红英十分珍惜课堂教学机会。2012年担任西藏农牧学院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后,在做好管理行政工作的同时积极承担教学工作,以缓解学院师资紧缺的问题。而每当站在课堂上她总是激情昂扬,她认真钻研业务、提升教学水平,向学生传播正能量,以自身对水利教育工作的热爱感染学生,在学生心中播下振兴西藏水利事业的希望、激励学生从事水利事业。她先后承担《工程制图》、《水利工程概预算》、《水电站辅助设备》等10门课程、30余班次的授课任务,指导毕业生完成毕业设计40余篇。教学过程中能紧密结合西藏水利电力能源事业的现状与学科发展前沿,丰富与充实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实际,改进教法、创新形式,在电化教学、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及模型教学等教学模式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形成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她教学态度严谨,容不得课堂教学一丝马虎,紧紧围绕“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绩。
工程制图是工程技术领域信息传递的一门语言,也是工程师最基本的素养。《CAD绘图基础》课程学时一般为30学时,罗红英将原来的以理论授课为主改进以实践为主、形成“理论+实践”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明显提高,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更助力学生在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中崭露头角,连续六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Catics网络赛并获得优异成绩,学生获奖人数逐年增多,她本人也多次荣获优秀指导教师殊荣。
学生跟着罗红英学好工程概算、学好工程制图,对其自身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掌握这些技术,毕业后受到赏识重用的学生不在少数。为此,罗老师倍受学生的爱戴,他们中有发了第一个月工资想要寄给罗老师表示感谢的,有结婚生子提拔凡逢喜事大事都跟罗老师分享的,有遇到水利工程难题第一时间想寻求罗老师帮助的……扎西顿珠是罗红英所带的第一届农水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分到了靠近云南、位置偏远的察瓦龙乡,当时从县城到乡里还没有通公路,走路需要六七天,条件十分艰苦。因为所学专业与水利相关,正好县水利局缺专业人员,就在水利局见习。当时本县水利系统绘图都是手工完成的,因扎西顿珠掌握CAD绘图技术和电算概预算,其绘图 、概算更加精准、规范、高效,他很快得到了水利局领导和县组织部的认可,因此很快成为水利局的正式一员。现如今,已任察隅县发改委主任的扎西顿珠感慨地说:“要不是当年罗老师调动我们的学习积极性,使我掌握了这门技术,我可能也没有机会到县里工作,更别提后来的个人发展了。老师一直都关心着我们的工作生活,同学们也十分挂念老师,我曾回到学校看过老师一次,原本想邀请她吃个饭,没想老师事务繁忙确实抽不出空来,最终是在老师的办公室匆忙地见了一面。这也让我想起罗老师一直都有加班的习惯,上学时每天晚上十一点多都能看到老师办公室的灯一直亮着。”扎西顿珠还表示农牧学院毕业生遍布西藏各地,是各领域基层工作的中坚力量,在工作中遇到的很多校友,与其他高校学生相比,农院学生更踏实肯干、也最接地气,这都得益于母校和老师们的培养……”
罗红英对学生不仅是学习上教导,在生活也上竭尽所能帮助他们。从2002年开始,她坚持每年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500元,也经常到学生宿舍看望学生,给考研备战、攻坚课题的孩子们送水果牛奶,并随时关注学生学习心态和思想动态,给遇到生活困惑、学习难题的孩子们加油打气,排忧解难。“罗妈妈”是一名河南籍小女生对罗红英的尊称,2012年新生入学不久,小女孩就收到母亲身亡的消息,噩耗传来,小姑娘顿时慌了神,除了悲伤不知所措,是罗红英帮着买机票、定行程让她平安回家操持母亲的后事,并给予她资金和精神上的双重支持。女孩返校后,罗红英又重点关注她的思想学习状况,帮她走出困境,渐渐地“罗妈妈”就成为了小女生的依靠,小女生毕业后有了工作和家庭,对“罗妈妈”还是一样的依恋,罗红英对她来说既是恩师更是母亲。

——主动作为,积极服务于西藏水利行业发展
高校的职能不仅在于人才培养,还要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罗红英从河海大学学成归来,是当时西藏本地水利专家中学习CAD绘图的第一人,为此,她多年来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主动承接西藏水利行业相关工程设计和生产项目,积极与西藏林芝市等各县水利局、扶贫办、农发办等单位合作,开展水利工程设计和指导。自2003年至今完成设计项目达50余项,累计资金5000万,并免费指导各相关部门开展绘图培训12场次。仅2015年暑假,她带领设计团队为林芝市巴宜区和米林县发改委设计完成了关于农田灌溉及防洪堤等11个社会服务项目,签订设计合同11份,项目建设经费共计2000多万元。在开展社会服务的同时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将科研与西藏实际紧密结合,主持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参与教改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近35余篇。参编教材、专著2部,撰写研究报告50余万字,曾获我国农业节水行业科技发展水平的最高奖项——“农业节水科技一等奖”。
为了树立学校良好口碑,让工程单位信任,使受益老百姓放心,每一个社会服务项目罗红英都尽力亲为。墨脱县城供水工程,因当时墨脱县还没通公路,她带领团队徒步前往展开工程规划设计,帮助墨脱县城结束了没有自来水的历史;为林芝市设计冰湖水电站,她与同事上山测量,露宿山岭以烤火取暖、靠野果填肚,电站2002年建成后始终运行良好;在米林县的墨脱搬迁户农田水渠工程实施中,搬迁户看到农田科学灌溉、农作物收成较好,都愿意扎根留下来。罗红英和团队发挥自身优势,依靠国家政策,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项目还有很多很多,不仅受到各级政府和群众的较高评价,也推动当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罗红英在区内水利水电行业享有盛名。各地相关领域或单位还经常邀请她参与学术研讨交流,在一次西藏水利行业会议,入场过程中罗红英的出现,使会场里齐刷刷地站起来十好几个人,“罗老师、罗院长”,原来这些都是她曾经带过的学生,被大家簇拥着,争先跟她招呼、握手,作为人民教师的那份荣誉,让罗红英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和欣喜。
因为西藏地理特殊,做科学研究、水电行业指导都必须紧贴实际、深入实地,为了完善西藏水电建设行业规程规范,从2005年开始,罗红英就思考筹划建设高原水利发电实验室,从实验室的设计、画图、规划、呈报、经费申请都是她自己一手做起。为了学习经验、寻求技术帮扶,她甚至在短短十几天里跑了14所有水利实验室建设经验的高校,看着她一个女老师为了建实验室,从西南边陲到祖国各地奔波,内地高校专家无不感动,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的相关部门都无私地伸出援手,帮助指导实验平台建设。2013年,实验室顺利建设、投入使用,这也是世界上唯一的高海拔流体机械平台。有了这个实验平台,任何实验仿真的设计、“纸上谈兵”的想法,都可以通过实验反复验证,更加有力、科学地推动符合西藏实际的水电站建设,尽管实验室还处于初级阶段,罗红英对此却是付出了十余年的心血,从30岁初牵头建设,到现如今她的头发已现花白。她期待着,实验平台通过后期的升级运行、团队接力建设,在西藏水电行业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文字整理:食品质量与安全2017级本科班 高锦荣
能源与动力工程2018级本科班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