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农村改革的论述精神,中国科学院与西藏自治区共同实施了“中国科学院—西藏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农牧结合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项目,我院关法春博士负责该项目三个试点村之一的八一镇章麦村。
项目实施过程中,关法春博士利用章麦村闲置荒地和复垦荒地,建立了以50亩玉米田养鹅和300亩林下藏猪(羊)放养为核心内容的“农牧一体化”生产模式。经过两年的生产推广,2013年,章麦村除完成农田基本建设外,项目净增收10余万元(不含项目劳务等非生产经营收入),户均增收2253元。核心示范地玉米田养鹅模式平均净收入是单一玉米种植的2倍以上,林下藏猪放养模式每亩平均净收入增加570元以上。杂草、昆虫等以往视为无用的资源,在通过畜禽过腹转化后不仅能大幅增收,同时还能够无成本实现粪肥就地还田,缓解西藏土壤肥力严重不足的难题。更难得的是,由于不使用除草剂和减少使用化肥,农田多物种共存,这在提升农产品安全性的同时,提高了系统生物多样性,从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
下一步,关法春博士将继续进行“农牧一体化”生产方式推广与科技创新,切实通过市场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农牧民生产增收,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
据悉,“农牧一体化”(Agro-pastoral integration)生产模式,是利用同一块农田在种植作物的同时进行畜禽养殖,通过解决作物和畜禽共生中的关键限制性难题,在正常进行作物(玉米和经济林)种植的同时,变害为宝,将常规生产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清除的无用杂草,用来养殖畜禽,从而在获得常规种植业收入的同时,额外获得相对完整的畜禽养殖收入,综合收入远远高出常规单一作物种植。“玉米田养鹅”和“林下藏猪(羊)放养”是“农牧一体化”技术成熟的两种模式。

“玉米田养鹅”模式--鹅在田间采食

“林下藏猪(羊)放养”——猪在林下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