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西藏农牧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始终秉承“博学为农、精业兴藏”的办学理念和“立足高原、面向西藏、服务三农”办学定位,积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扎根乡土,在定点帮扶与乡村振兴、校地校企合作、科技成果推广及转化、人才培训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高度重视,高位谋划。2024年,学校召开3次党委会议,专题对乡村振兴工作、“科技小院”建设及科技成果在实际生产中的转化应用等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强调要发挥好乡村振兴研究院的作用,主动融入和服务乡村振兴,提升科技服务社会的能力。邀请国内主要涉农高校一流专家、学者加入西藏乡村振兴研究院智库,共同为西藏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区党委政府顶层设计建言献策。
开展调研帮扶,提高服务水平。2024年,我校乡村振兴研究院共组织教师38名,学生400余名赴昌都、林芝、日喀则、阿里等市10县区进行调研并开展科技服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三区”人才、万名专家下基层、专家服务脱贫攻坚、高素质农民等20余人次,其中集中培训农牧民群众500余人次。师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栽培、藏猪(藏鸡)养殖、农林业病虫害防治、高海拔冷凉蔬菜栽培、地质灾害监测及避灾方法、西藏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等农牧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形成了涉及农业结构调整、清洁能源、藏猪产业、草原放牧、藏医药、树种选育等方面的资政报告11篇。组织专家组通过示范引领、技术培训等方式,在察隅县开展实地产业咨询、技术培训10余场次,赠送果树苗木200余棵,为学尼村、康然村、邓许村、格布村捐赠杂交良种藏鸡苗2500只,为村民购置化肥456袋,积极引导探索建立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种养殖模式,推动“小家禽”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大幅提高了当地农牧民种养殖水平。
5月15日,应昌都市人民政府邀请,我校乡村振兴研究院潘刚教授一行到昌都市八宿、左贡、芒康及市区开展为期一周的科技服务行动,为昌都市林果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助力,贡献了农院智慧。5月31日,我校乡村振兴研究院商鹏教授一行赴工布江达县开展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合作洽谈。6月3日应日喀则市昂仁县人民政府邀请,我校乡村振兴研究院李奇教授一行到日喀则市昂仁县及市区开展科技培训、咨询服务和调研行动,为昂仁县农牧业产业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献言献策,贡献专业力量。11月2日,应八宿县人民政府邀请,我校乡村振兴研究院李奇教授带领调研组一行7人到八宿县开展科技服务行动,为八宿县乡村种植业建言献策,助力八宿县乡村种植业产业升级。11月18日,我校乡村振兴研究院商鹏教授一行5人赴朗县开展乡村振兴及基层农业问题的专项调研工作,旨在聚焦朗县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破解难点堵点、培育特色产业,加快推进朗县乡村振兴。
扎根乡土、扎根乡村,紧扣“三农”,积累丰富成果,助力乡村振兴。2024年,我校科研团队产出多项科研成果,并用于生产实践。特别是藏猪高效生产与产业化应用项目研发超冷冻保种技术,完成藏猪冷冻精液制作及保存,并与农牧科技公司合作,为当地农牧民增收和农业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在林芝市开展玉米超高产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玉米产量达1672.86kg/亩,刷新全国玉米单产纪录;运用盐碱地黑青稞化肥增产调控技术在山南市示范种植黑青稞,实现显著增产增收;研制高原蕨麻适应性联合收获机,获批多项国家授权专利,显著降低了蕨麻收获成本;在札达县开展高海拔冷凉蔬菜露地高效栽培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多种蔬菜亩产超5000斤;与林芝市科技局合作,成功研制高原生物颗粒炊事炉,建立能源服务站和多个示范基地,形成可复制的农村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模式;优化关键栽培参数,巴青垂穗披碱草种子产量最高可达1282kg/hm²,最高干草产量达4253kg/hm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显著提升;探索总结薄叶鸡蛋参的栽培技术规程和农产品分级规范,通过代谢产物及营养成分检测,填补薄叶鸡蛋参化学成分研究的空白,为薄叶鸡蛋参的野生资源保护和种植生产提供重要技术支持;探讨微生物与挥发性风味间的相关性,并系统梳理青稞储藏期的微生物及风味变化规律,为提升青稞产品的风味与质地奠定了基础。此外,围绕西藏畜肉优势,开发5种特色益生菌发酵肉产品,为改善居民膳食营养健康提供了新途径。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我校乡村振兴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坚持“扎根乡土、扎根乡村”原则,继续全方位助推全区乡村振兴,为西藏乡村振兴持续贡献农院智慧。
文:唐佳
审校:罗红英、李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