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动态

    信息动态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正文

    春季如何预防流感

    发布日期:2012-04-02 浏览量:

    春季来临,林芝天气温差变化较大,我校师生流感发病人数较多,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流行感冒的发生,特将流感症状、预防和诊断方法公布如下,以便全校师生及时预防和就诊。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为甲、乙、丙三型流行性感冒病毒,通过飞沫传播,临床上有急起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病程短,有自限性,老年人和伴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或心脏病患者易并发肺炎。

    一、流感的特征

    本病的流行特点是:突然发病、发病率高、迅速蔓延、流行过程短但能多次反复。

    (一)传染源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自潜伏期末即可传染,病初2—3日传染性最强,体温正常后很少带毒,排毒时间可长达病后7天。病毒存在于病人的鼻涕、口涎、痰液中,并随咳嗽、喷嚏排出体外。由于部分免疫,感染后可不发病,成为隐性感染。带毒时间虽短,但在人群中易引起传播,迄今尚未证实有长期带毒者。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病毒存在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通过说话、咳嗽或喷嚏等方式散播至空气中,并保持30分钟,易感者吸入后即能感染。传播速度取决于人群的拥挤程度。通过污染食具或玩具的接触,也可起传播作用。

    (三)易感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与年龄、性别、职业等都无关。抗体于感染后1周出现,2—3周达高峰,1—2个月后开始下降,1年左右降至最低水平。抗体存在于血液和鼻分泌物中,但鼻分泌物的抗体仅为血液中的5%左右。流感病毒三个型别之间无交叉免疫,感染后免疫维持时间不长,据现场观察,感染5个月后虽血中有抗体存在,但仍能再次感染同一型病毒。呼吸道产生分泌型抗体,能阻止病毒的侵入,但当局部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后,即失去其保护作用,故局部抗体比血液中抗体更为重要。

    二、流感的正确诊断

    当流感流行时诊断较易,可根据:①接触史和集体发病史;②典型的症状和体征。散发病例则不易诊断,如单位在短期内出现较多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则应考虑流感的可能,应作进一步检查,予以确定。本病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呼吸道感染起病较缓慢,症状较轻,无明显中毒症状。血清学和免疫荧光等检验可明确诊断。

    (二)流行性脑脊膜脑炎(流脑)流脑早期症状往往类似流感,但流脑有明显的季节性,儿童多见。早期有剧烈头痛、脑膜刺激症状、瘀点、口唇疱疹等均可与流感相鉴别。脑脊液检查可明确诊断。

    (三)军团病本病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表现为重型肺炎,白细胞总数增高,并有肝、肾合并症,但轻型病例类似流感。红霉素、利福平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对本病有效,确诊有助于病原学检查。

    (四)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与原发性病毒性肺炎的 X线表现相似,但前者的病情较轻,冷凝集试验和 M G链球菌凝集试验可呈阳性。

    三、流感的防治

    1、春捂秋冻,不要过早的减衣服,注意添衣防止受凉。

    2、劳逸结合,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自身体质。

    3、教室、寝室、办公室经常定期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

    4、病人尽可能留在家中修养、治疗,以免传染他人。

    5、有条件的可用食醋对室内空气进行熏蒸消毒。

    6、在医生的指导下,与病人密切接触的同学、同事等可服用中西药物预防(如板蓝根等)。

    7、流行季节尽可能减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

    8、接种流感疫苗是基本措施,大多数人可有效预防流感。老人儿童和慢性病体弱的人最应该接受接种,但对鸡蛋过敏和正患流感的人禁用疫苗。

    版权所有:西藏农牧大学后勤管理处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