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杯” 第二十二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于 9 月 21 日至 28 日顺利开展。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研究生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教学部)等多部门的通力协作下,我校竞赛组织工作周密高效、服务保障坚实有力,31 支参赛队伍共计 93 名学子圆满完成赛事任务,充分展现了我校研究生扎实的学术功底与良好的精神风貌。
一、精心筹备:全链条赋能,筑牢竞赛育人基础
数学建模竞赛作为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之一,本次校内参赛组织工作由研究生处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教学部)承办,数学教研室协办。自 6 月中旬启动报名以来,赛事得到各学院及科研单位学子的积极响应,共有 33 支队伍报名参与,最终 31 支队伍成功参赛。参赛人员覆盖多个学科领域,其中水利土木工程学院 46 人、清洁与电气工程学院 26 人、资源与环境学院 16 人,动物科学学院、食品科学学院、高原生态研究所(高原生态学院)各有 1 人参赛,另有 1 名天津工业大学学子跨校组队参与。为提升备赛质量,数学教研室累计开展线上线下专题培训16场,有理论培训如:微分方程建模、机器学习算法、论文规范写作等核心模块,有数学建模届专家王开华、徐圣兵等的报告,也有我校24年获奖者刘世博同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磊的经验分享;各参赛队指导教师结合学科特色对参赛者提供“一对一”个性化指导,形成“基础培训+专项突破+导师护航”的三级培养体系,为参赛队伍提供全周期学术支持。
二、强基铸魂明规范 凝心聚力备竞赛
9月12日19:30在4304教室举办了“数模求真 诚信立学”的学术诚信宣讲活动。本次活动由数学教研室的刘秀丽老师主持,研究生处张振处长以“工程实例中的学术道德”为主题,结合科研不端典型案例,阐释数学建模与科学研究的共通准则,强调“数据真实、方法严谨、引用规范”的底线要求;现场设置诚信答题互动环节,在寓教于乐中强化了规则意识,整体气氛热烈,成效显著。

9月19日19:30在6108教室召开了动员大会,会议由刘秀丽老师主持,研究生处朱欢老师和数学教研室的张长耀老师参加了本次会议。刘老师围绕“赛题解析—模型构建—论文撰写—提交校验”全流程,细化7个关键时间节点的操作规范,重点讲解MD5码提交、参考文献标注、AI工具合理使用等技术细节;研究生处朱欢老师以“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不守规则的鸟儿被虫吃”的生动比喻,叮嘱学生严守竞赛纪律,展现“严谨为学、诚信立身”的学子风采。

三、砥砺奋进,不负韶华:建模赛场谱写新篇
本届竞赛聚焦“芯片设计、低空经济、工业智能”三大国家战略领域,设置6道赛题(含2道华为公司专项题),兼具前沿性与实践性。我校参赛队伍结合学科优势精准选题,展现了鲜明的工科特色:
选题分布凸显学科积累:31支队伍中,12支选择“高速列车轴承智能故障诊断”(E题)、8支选择“围岩裂隙识别与三维重构”(C题)、5支选择“低空湍流监测及航路规划”(D题),三者合计占比80.6%,反映出我校在智能运维、地质工程、低空经济等领域的科研积淀与人才培养优势;另有4支队伍挑战“江南古典园林美学建模”(F题),探索数学与人文交叉创新。
竞赛期间,4406、4301等智慧教室与学生工位组成“分布式赛场”,各团队围绕赛题开展“文献调研—模型假设—算法推导—论文打磨”闭环攻关,平均每日参赛时长超18小时,涌现出多份融合“工程实践数据+数学理论模型+可视化呈现”的高质量答卷。
以赛砺教,以赛促学:师生相长共赋能
2025年“华为杯”第二十二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已顺利落下帷幕。该赛事在我校已超越一般性竞赛的范畴,逐步建设成为融价值引领、能力训练与创新实践于一体的育人载体,有效拓展了我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
从学生成长角度看,参赛过程系统锻炼了学生将模糊现实情境提炼为数学问题、设计算法求解并回归实际验证的全流程能力。这一过程不仅强化了其数学工具应用与编程实现水平,更显著提升了逻辑推理、科技写作与团队协作等核心素养,实现了从知识学习到综合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跨越。
这进一步启示我们,应持续推进“数学+”教育改革,促进数学工具与前沿科技、产业需求的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培养能够响应国家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
评审成绩预计于2025年12月公布。我们期盼同学们在本届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并以此为新起点,全面推动我校以数学建模为牵引的研究生创新教育实践再上新台阶。

编辑:徐益凯 审稿:刘秀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