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进一步加强体系与西藏朗县牦牛产业的交流合作,坚持以牧民增收、产业增效为目标,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着力构建具有朗县特色的牦牛产业体系。按照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曹兵海首席的指示要求,由牦牛传染病防控岗位科学家索朗斯珠及团队成员徐业芬、罗润波,牦牛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梁春年,牦牛繁殖技术岗位科学家郭宪,牦牛种质资源评价岗位科学家钟金成及团队成员蔡欣、张明,牦牛饲养管理岗位科学家巴桑旺堆及成员刘贵芳、中卫综合试验站站长张新军、拉萨综合试验站团队成员顿珠加才,牦牛疾病诊治岗团队成员吴庆侠等人组成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第一批次西藏朗县技术支援前出组。2023年5月5日至6日,团队一行13人在朗县开展牦牛养殖模式、疫病防控、品种改良、繁殖技术、种质资源、饲养管理等考察、调研与交流活动。期间县委副书记、县长贡久,县委副书记、政府常务副县长石祖梁,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洛桑次成等人陪同调研。
朗县位于西藏东南部,在巍峨的喜马拉雅山北麓,地理位置位于东经92°28′~95°13′、北纬28°40′~29°29′之间。“朗”,藏语意为“显现、光明”。朗县地域面积4120平方公里(0.412万平方公里),县城所在地平均海拔3700米,县城距拉萨420公里,总人口约为2万人,境内主要有藏族、汉族、门巴族、蒙古族等,其中藏族占99.02%、汉族占0.7%。朗县牦牛养殖以高寒三乡(金东乡、拉多乡、登木乡)为主,沿江三镇(朗镇、洞嘎镇、仲达镇)为辅,全县现有牦牛存栏4.69万头,其中,朗镇0.38万头、拉多乡1.07万头、金东乡1.07万头、登木乡1万头、洞嘎镇0.8万头、仲达镇0.37万头;主要以家庭游牧散养为主,为青藏高山牦牛品种,耐低温、耐缺氧,性喜冷凉湿润气候,不耐干热,形成了适应高原环境的独特的生理特性。朗县牦牛属肉用型,特别是位于登木乡的拉贡塘草场所产肉、奶品质优良,古代为贡品,一直在区内享有盛名。
5月5日专家组走访和调研了朗县金东乡巴龙村牦牛养殖情况,拉多乡新扎村牦牛育肥点调研;5月6日上午赴朗县登木乡拉贡唐牧场调研;下午团队一行召开了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第一批次)支援朗县座谈会,会议由县委副书记、县长贡久主持,县委书记刘正伟做重要讲话。县政府办、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林业林草局、商务局和各乡镇负责人以及企业代表40余人参加了会议。参加座谈会。通过现场考察与调研以及座谈交流,团队一行肯定了朗县牦牛产业发展在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等方面的的优势,同时提出了朗县在牦牛产业发展方面的问题,包括牦牛养殖模式较为滞后、牦牛良种选育和快繁技术应用不足、饲草资源相对匮乏、农牧民牦牛疫病防控意识相对薄弱、牦牛肉深加工及附加值产品开发程度低、产业链布局不健全等。最后,团队一行针对发展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从政企研、育繁推、种养加一体化发展,全产业链布局与培育,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等方面提供发展思路与建议。通过调研和考察,初步了解了朗县牦牛养殖模式、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控现状,为后期朗县牦牛产业发展献计献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政府领导发展肉牛产业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