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畜牧专业(095105)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畜牧学(0905)
一、 学科概况
西藏农牧学院畜牧学科始建于1972年,其前身是西藏民族学院畜牧科,1999年开始招收动物科学本科生,动物科学专业是教育部第四批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是西藏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011),是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2014)。畜牧学科下设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及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两个二级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现为自治区教育厅重点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为校级重点学科。依托本学科先后建成了自治区级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治区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实验室、藏猪研究中心等3个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平台,科研设备总值400余万元。
畜牧学一级学科现有成员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博士5人,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西藏畜牧兽医育种项目的首席专家1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遗传育种学分会的理事长1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理事1人、西藏畜牧兽医学会副会长1人、中国家畜生态学会理事1人、西藏品种资源委员会委员1人。
近年来,学科教师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重大项目30余项,获、发明专利3项。在我区首次针对牦牛绵羊冬春季节雪灾问题,利用西藏当地优势饲料资源如菜籽饼、青稞秸等开发出的牦牛绵羊抗灾饲料;西藏当地畜种的低氧适应性遗传机理的研究,从生化和分子角度提示了高原动物的低氧适应性机理,藏鸡、藏猪遗传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研究,选育出两个藏猪新品系。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探索西藏高原动物遗传资源、饲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对西藏小型猪原生殖细胞(PGC)特性及建系开展了的研究,探讨了西藏小型猪PGC适合的体外培养体系和检测方法,建立了西藏小型猪PGC来源的EG细胞系。多年来,畜牧学一级学科点针对不同时期制约西藏畜牧业发展的理论与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取得的成果在我区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
二、 培养目标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畜牧)专业学位是与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畜牧技术研究与推广、农村发展、畜牧企业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三、 主要研究方向
1. 高原畜禽重要性状遗传规律与种质资源创新研究
本方向以西藏高海拔地区各种特色畜禽为研究对象,开展西藏特有动物遗传资源保护,畜禽杂交利用及遗传多样性等研究,同时培育适应西藏高原地区特殊生态条件的动物新品种或品系。
2.高原动物育种与繁殖技术研究
开展动物遗传育种原理和方法研究,围绕西藏高原特殊生境下的牦牛、绵羊、藏猪、藏鸡等畜禽的繁殖性能和繁殖技术为研究对象,探索西藏家畜的繁殖机理,利用现代育种手段和繁殖技术,加强选种选育,研究提高牦牛、藏绵羊、藏猪、藏鸡等繁殖力的技术措施,从而扩大西藏优良畜种的种群数量,不断提高畜禽生产能力,保持西藏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3. 高原畜禽低氧适应性遗传机理研究
开展探究高原动物适应低氧寒冷气候遗传机理,从生化和分子角度阐述高原动物的低氧适应性机理,构筑西藏动物低氧适应性特色基因挖掘、品种和配套系选育、配套高效养殖和产品加工等技术创新体系,为藏猪等遗传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研究奠定基础,整体提升西藏动物科学研究与生产水平,加速藏猪等畜牧业向优质化、专用化、高效化、产业化发展和加快。
4.高原饲料资源高效利用及牦牛、绵羊抗灾饲料的开发研究
本方向主要研究高寒缺氧条件下牦牛、绵羊、藏鸡、藏猪的营养代谢及营养需要,研究其高寒缺氧的特殊生境中的营养需要及营养代谢特点,开展西藏优势饲料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西藏冬春季节牛羊饲草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展饲料中中草药的应用效果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开展饲料添加剂对常见动物疾病发生的影响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研究;探讨益生菌菌株的分离筛选及其在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效果与机理研究和动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研究饲草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开发牦牛、绵羊抗灾饲料,从而减轻草地畜牧业对草原掠夺式的经营,有利于草原保护及草原生态环境改善,减轻生态环境的恶化;开展西藏畜牧业的经济管理,提高我区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 学习年限
研究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2年,最长不超过五年。
五、 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
课程设置是对研究生应具有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具体体现。开设的学位课程原则上要求由具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且每位教师一般不超过2门。
(一)课程类型:研究生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必修课包括公共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
(二)学分数要求:研究生学习实行学分制,在学期间,须完成总学分39学分,课程学习要求完成27学分,其中学位课21学分,选修课至少6学分(具体设置见附表)。
1、学位课(必修课):
公共学位课:第一外国语3学分,政治理论课2学分,共计5学分。
专业学位课:共计8学分
2、选修课:共计至少6学分。
3、补修课:跨学科门类考取的研究生以及在本门学科欠缺本科层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2-3门对应的本科专业或门类的本科层次的必修课程。补修课程须考核合格方可进行研究生中期考核。补修只记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4、其它单独计算的学分共计12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实践环节6学分,读书报告1学分,学位论文开题报告2学分,研究生中期考核2学分。
课程考核
学位必修课程考试成绩以70分为合格,非学位必修课程考试成绩以60分为合格,获得相关学分;英语通过CET六级或IELTS、TOFEL、GRE成绩达到对应出国留学要求的可免修英语,成绩按85分计。
六、 指导教师选择与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一月内,根据“双向选择”原则确定选定指导教师(导师)。由导师和研究生根据本培养方案的要求和研究生本人的兴趣、特长等具体情况共同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经学科硕士点审核后报教务处研究生科备案并执行,作为研究生本人学习的依据。培养计划制定完毕后一般不再修改。
七、 读书报告
作为不可缺少的培养环节,研究生在学业期间,必须完成4次读书报告,在第1学期和第2学期,由硕士点根据《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硕士研究生《读书报告》规定》执行。
八、 开题报告
研究生开题报告应在入学后的第2学期开展并完成。开题报告应包括开题的意义、国内外发展动态、研究趋势、技术路线、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对可能出现的机遇与风险及经费预算等问题也要进行说明。详细规定参见《西藏农牧学院关于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规定》。
九、 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一般在入学后第3学期进行,主要对研究生进行包括政治思想情况、课程学习情况以及科研能力和其它培养环节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继续学习,考核不合格可终止学业,按肄业处理。详细规定参见《西藏农牧学院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规定》。
十、 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践环节是培养研究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科研实践,鼓励参与科研课题。
研究生要参加一定的教学、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实习为必修环节,没有进行实习者不予审定毕业资格。研究生应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类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前四个学期中每学期至少参加科研处组织的学术报告8次。学习期间须在省级以上(含省级)公开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1篇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第一署名且单位为我院——西藏农牧学院)方可参加论文答辩。
为加强研究生的劳动观念、群众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研究生在学期间要参加适量的公益劳动,公益劳动由硕士点负责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予毕业。
十一、 学位论文
论文工作是培养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研究生应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待论文工作,尊重科学,不得剽窃和弄虚作假。学位论文的总体要求是:论文的选题应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结果应有新的见解、创新或能解决某方面的社会实际问题,能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
在论文试验的全过程中,应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认真细致的观测记录,获取真实可靠的试验数据,其原始资料必须完整保存,随时备查。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字数应在3万字左右。论文格式必须符合《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学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相关规定。
十二、 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硕士生必须完成上述各个教学和培养环节,并达到规定的学分,完成论文的撰写,由导师同意,方可申请论文答辩。申请答辩与学位授予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学校有关规定进行。